觉悟为本修行为末
(2025-02-26 09:19:57)
标签:
《静园散语》 |
《觉悟为本 修行为末》
周霄山:
觉悟为本,修行为末。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觉悟。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亦如视为自然。觉悟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的问题。“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守一、抱一”。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存在。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同一体。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
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放下教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别人有智慧可以接受。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圆满是真实的,圆满是事实本身。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不垢也不净”。认识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
当我们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性,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已经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也就是如六祖慧能所说的:“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开悟,就是点燃自己的生命,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我们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我们以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所谓大彻大悟并非人们想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是对生命、宇宙本体的认知与把握。大彻大悟非但不是神通广大,反而是大智若愚。
悟道即悟本,本立而道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开悟的人会拥有一种无比广阔的胸怀,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置身其中,既无现在,亦无过去,又无未来,但觉一片浩渺无边、广博宏伟之大域,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又怎么会搞个人崇拜?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尊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再则,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知:吾心即天理,天理即吾心。圣贤之心,人人具足。至达“吾心光明”之圣境。在王阳明悟道后的授业传道中,把“立必为圣人之志”立为弟子学习圣学的首要与必要的条件。但纵观五百年的历史,王阳明的弟子及学人众多,能及悟道者仍是寥寥,可见悟道不是修行即可求可得。虽说悟道之境不可修不可求,但是确立“必为圣人之志”,就是凡人朝着圣人的方向,确立正确的修行观,追求悟道,立志为圣,磨炼心性,修心立命。
悟道的人就是点亮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悟道的人胸中会有一种气,这种气叫做浩然正气,这种气来自生命,来自天地,来自宇宙,来自一颗念念归道的赤子之心。
觉悟为本,修行为末。修行虽然非常重要,但也只是使我们觉悟的工具。如果我们只注重形式的话,那么有可能修行几世也难成正果。所以,我们应该发立悟道成圣的大愿大志,重末更要重本,才有可能早日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