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自根
(2025-02-27 11:05:57)
标签:
《静园散语》 |
《自本自根》
周霄山: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以自身为本,以自身为根,没有天地之前就存在。“道”生天地,那么“道”又是由什么产生的?《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也就是,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孩子,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道”被视为万物存在的基石,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和依托。“道”并非依赖其他任何事物,自古以来独立存在,超越天地的范畴。“道”的产生并非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诞生,而是永恒不变的。“道”涵盖了“神、上帝”的作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时刻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无形无迹,无法直接感知,无法用语言表述。“道”以一种无形的方式传递,却又不可被具体捕捉和占有。
“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真实而可信,无为而无形,可以心传但不能口授,可以心得,但不能目见。《道德经》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也就是,“道”隐而不见,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为什么?因为人与身边的一切同为道的表象。就像鱼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人也意识不到道的存在。因为“道”的无法感知,所以无法演示,也无法口授,只能传心法,也就是传授一个领悟“道”的方法,然后靠个人的修行。个人领悟到什么程度,就能悟知那个层次的道理。
在庄子《知北游》中,“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了“道”的超然和神秘。这种神秘的“道”,既非感性所能触及,也无法通过理性分析来完全理解,它只能通过个体的主观知觉,去体验其深邃的存在。总的来说,自本自根的“道”是一种超越感知,超越理性的存在,“道”在无形中维系着万物,又在无形中引导着万物,是生命与宇宙之间难以言表的纽带。“道”无形无象,真实可信,却隐而不见,需靠个人修行领悟。“道”生天地,超越时空,又近在咫尺,无处不在。人需自行修悟,靠顿悟得道。
庄子认为,“道”以自身为本,自身为根。宇宙的最初,最初的最初,无论之前还有什么,都是“道”。未来,未来的未来,无论之后会有什么,也都是“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为深,先于天地而不为久,早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认为,如果把世界看成是物质的,那就必然要有区别,这样就会产生是非,引起相互竞争,争辩不休。因此,他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知?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加矣。”只有把世界看成没有物质的,才可以说是对世界最完善的认识。他还说,其次的认识就是认为有物,但还没有区别;又其次的认识是认为有区别,但还不分是非;而那种斤斤计较于分清是非的认识,是最低层次的认识了。
老子的哲学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创生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万物运行和变化的规律。“道”既超越于万物之上,又内在于万物之中。“道”的本身就是根本,在还没有出现天地之时,“道”就已经存在了。“道”的这种本自具足(根本),可以创生万物,在天地太极之先,是庄子关于本体的表述。无论经验世界、先验世界、超验世界的一切,都源于“道”和显示“道”。
庄子认为,本真的心,是本自具足的,从来都在那里,也就是,我们去感受它的时候,它在那里,我们没感受之前,它在那里,我们感受完了以后,它还在那里,它不因我们任何的对象性观察而改变,所以它是“道”,因为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庄子进一步阐述了“道”与“物”的关系,认为“道”是万物的源头,而具体的事物只是其表现形式。他提出,“道”衍生万物,而万物不过是“道”的变化形态。万物之间不断变化,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庄子认为,人们所感知的事物变化,实际上是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庄子指出,万物都有生有灭,而“道”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道”被视为绝对的“全”。每一个从“道”中分化出来的具体事物,都是不完全的“偏”。某一事物的出现意味着另一事物的减少。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的任何行动都带有偏见,与“道”的完整相反。庄子主张,只有达到无生无灭的状态,才能真正符合“道”的本质。也就是要求人们无为而治,不做任何有损整体的行为。
寻找人生意义似乎是人类终极命题,文明程度越高越能牵动人类的生存和未来。人生之道就是体验人生意义之道,就是构建人生故事及其价值之道。实际上,我们就是创造自己的“神、上帝”,我就是我的“道”,是“道”化之我,“道”自本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