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5-02-13 10:09:20)
标签:
《静园散语》 |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周霄山: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也就是,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住”通常指心有所系、有所停留,即对外在事物或内在观念的执着。应无所住,是要求修行者放下这些执着,使心灵达到无拘无束的状态。而生其心,也就是,在应无所住的基础上,心灵得以自由生长,生出清净、平等、平常的心。这种心不受外界干扰,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是修行者追求的智慧和解脱之境。
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如果执着于某个人、某个物或某件事,就会产生痛苦和烦恼。因此,“应无所住”是要求修行者破除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执着,包括名利、物质、情感等,从而消除妄想和烦恼。在应无所住的状态下,心灵得以自由生长。这种自由不是放纵或无序,而是指心灵摆脱了外在束缚和内在偏见,能够自主、自在地面对一切事物。这种自由的心灵状态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心灵自由了,修行者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达到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和境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痛苦,这些困扰和痛苦往往源于我们的执着。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这些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够减轻甚至消除这些困扰和痛苦,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应无所住,也就是,无所执著、无所依附,不局限于一种思想或一种信仰,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缚,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完全自由自在。这种状态是“空”的状态,是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超越一切的自由境界。在这种境界下,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无限可能性,不会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也不会被自己的情感所束缚。而生其心,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开放、自由的状态,不断地接受和感受生活的点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心灵可以得到充分的滋养,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也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认知。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摆脱固定的思想模式,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而是超越。南怀瑾说:“修行不是离开生活去修行,而是在生活中修行。”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谛。“应无所住”,我们首先要破除一个固有的观念:这里的“住”,不是指我们住在哪里,而是指我们心里执着什么。心里执着什么,就会被什么束缚。就像我们总是想着过去的事情,或者总是担心未来,我们的心就被过去和未来牵绊住了。那么,“生其心”又是指什么?它不是指胡思乱想,也不是指放纵欲望。它指的是,在“无所住”的基础上,让我们的心自然生长。它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也是我们生命本来的样子。这个“心”,不是我们每天那些杂乱的想法,而是我们那个清净、没有被污染过的本心。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需要悟知禅宗的智慧。禅宗专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的“见性”,就是看见我们那个不生不灭、干干净净的本性。这个本性,就藏在我们日常的每件事中。禅宗有个故事:禅师问弟子:“如何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弟子回答:“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禅师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也就是,修行不是要做什么特别的事,而是在当下,在每一个平凡的时刻保持觉醒。只有打破内心的束缚,才能让生命自然流动,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是既破色,又破空。认为一切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断灭见”,仍然属于“边见”,不是“般若实相”。修“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进入般若理体,“一真法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即使修炼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入静时都少不了意念的活动。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地由粗到细,再由极细微以至于无。经言:“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南怀瑾言:“作圣全功,只此一句。”没有漫长时间甚至终生的静修功夫,是很难达到绝对清净境界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一切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人生中的一切表象,无论是名利、地位还是物质财富,都是短暂而虚幻的。它们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安宁。超越表象,洞察本质才是真正的智者。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就是,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无法改变现在的情况,只能接受现在的状况;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无法控制未来。人生充满了未知与变数,我们或许可以规划,却终究无法掌控它的走向。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对过去的懊悔,对现在的焦虑或对未来的恐惧,活在当下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生活态度。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不同的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尽管路径各异,终极目标却是相同的。尊重每个人的理解,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修身养性之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世间所有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包括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短暂、无常和虚幻的。这些事物就像梦境、水泡中的影子、清晨的露珠以及闪电一样,转瞬即逝,不可捉摸。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生命赐予我们的礼物。清醒地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以平和的心态去接纳一切,只有摆脱对幻象的执着与追求,才能迈向更高层次的境界。
当我们悟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我们就可以从这种执着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不受任何外在的限制,而是从内心深处自发地生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行动。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内心需求,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无所住”不是放弃现实的意思,而是在保持清醒的同时超越其局限性。这种超越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去开拓更加广阔的内心空间。我们可以不为外界所扰,不为物质所累,而是融入自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生其心”是要让内心充满善良和爱心。当我们超越了物质和环境的限制,内心也随之得到了升华,从而变得更加宽广和深刻。我们可以将这种内心的充实和升华带到现实生活中,用爱心和善良来影响身边的人和环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也是一种行动的指引。当我们能够真正地体悟这句话的意义,并将其贯彻到生活中去时,我们就可以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善良和爱心。同时,这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一个挑战和提升,需要不断地修炼和实践。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干扰,导致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我们可能会陷入各种烦恼和困扰中。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要我们摆脱这些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被它们所束缚,从而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平静和自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精髓,也是佛学最顶级的智慧。对外相无所住,需要提升思维维度,好比站在迷宫之上看迷宫,一切一目了然。世间万相,不过光影交错,心灵不为外相所迷,方能见诸法实相。外相虽具化显现,诱人追逐,但终究如梦如幻,转瞬即逝。
“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也就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过去是一条唯一的路,或笔直或曲折,站在今天看未来,未来有许多条不确定的路,而我们的今天,就是这条人生之路的分岔点。所以,当下的这一步,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当下我们在吃饭,就吃好饭,当下我们在睡觉,就睡好觉,这就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下不做好,待到人生的某一刻,回顾前路,歪歪扭扭,遥看去路,分岔更多。行于世,如行云流水,任时光荏苒,我自安然。既有“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的淡然,也有“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的坚韧。
让我们烦恼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痛苦”并不存在,我们的痛苦只来自于内心的抗拒。“烦恼即菩提”,看上去是障碍,踩上去是台阶,是我们修行的功课,因而烦恼和觉醒是同一种能量。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心若大海,容纳百川。烦恼与痛苦,犹如海面泡沫,生灭无常,不住于心。
我们常常察觉不到自己是本自具足的,因而会“有所住”,不能无条件付出、不能摆脱外相、不能活在当下、不能祛除烦恼,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往往得不到这个世界的正向馈赠。我们与外界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与自己的关系。内心世界什么样,外界就是什么样。只有向内求,向外修,才能逐渐提高思想境界。
我们如果能做到对欲望无所住、对外相无所住、对过去和未来无所住、对烦恼和痛苦无所住,便能发善念、发大愿,心系天下苍生,心念宇宙万物,懂得使用因果法则、吸引力法则、能量守恒法则等宇宙法则处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使自己成为传播宇宙能量的通道。如此,宇宙能量更倾向于支持我们,丰富我们的资源,成就我们的愿望,越升我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