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可说,又不能不说
(2025-02-15 09:55:15)
标签:
《静园散语》 |
《道不可说,又不能不说》
周霄山:
“师父,弟子悟出了道的真谛!”小徒弟兴冲冲地进了院子。“这么快就悟出真谛了?”“师父,道是万物的起源,是阴阳的起点,是混沌初开时那抹神秘的力量!”小徒弟满脸得意。师父却摇了摇头,笑道:“你又在背书了,这可不是真正的领悟。”“师父,这可是我经过反复思考后的理解。”小徒弟急忙辩解。“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真正的聋哑人,他如何理解声音这个概念?”师父问。“他们应该无法理解声音吧。”小徒弟挠挠头。“那你为什么觉得,用语言就能说清这虚无缥缈的道?”师父反问。小徒弟顿时语塞。“来,为师考考你。”师父拿起一颗石子,轻轻一抛,石子稳稳落下,“这石子为什么会落下?”“因为有地心引力。”小徒弟回答。“地心引力又是什么?”师父追问。“是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小徒弟继续回答。“那质量又是什么?”师父再问。小徒弟答不上来了。“你解释一个概念总是要用到另一个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人为创造的符号,它们并不是事物的本质。”师父语重心长地说。“那我们的语言岂不是毫无意义了?”小徒弟疑惑地问。“泡茶需要茶具,但你能用茶具尝到水的本味吗?”师父反问。“师父是说,语言像茶具一样,只是一种工具?”小徒弟若有所思。“对,语言是渡河的船,而不是彼岸的风景。老子说“道不可说”,并不是说不能谈论道,而是提醒我们:说出来的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师父解释道。小徒弟思索片刻,突然眼前一亮:“就像师父经常给我们讲道,就是指着月亮让我们看,我们却总是盯着师父的手指看一样?”师父露出满意的笑容:“孺子可教也。老子是在用‘可说’的语言,指向那‘不可说’的道。”
道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也就是真理。道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所以无法用形而下低层次有限的语言来准确表述的。而只能用近似的语言和比喻、隐喻、故事、寓言等来表述道。上面师徒二人的对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那些圣贤的经典和语言所表述的不是道本身,而是像“渡船”和“指月之指”,只是搭载和指引我们正确地去修行、去悟道。我们只有真正悟道了,才能够真正地悟知道本身。
关尹子说:“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梁启超说:“道本来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本来常住之道了。”傅佩荣说:“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所代表的是究竟真实。人的言语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亦即充满变化的事物。因此,永恒的道是不可说的。不可说,甚至不可思议,但是却非存在不可,因为若无究竟真实,则这一切由何而来又往何而去,然后人生难免沦于幻相和梦境。”维特根斯坦认为,就思想而言,有的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更多的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而不能表述的部分更为重要。
道融于圣人心中,与圣人的生命化为一体。他虽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说出,但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与圣人化为一体的那个道了。圣贤经典不过是记述圣人言说其道的文字,而不是与圣人化为一体的那个道本身。凡有道者,必先行之而后得道,得道然后有言;后人闻其言而后说其言,说其言而后得其意,得其意而后得其道并躬行之。
道是宇宙万有的母体,它生一切物并存在于一切物之中。它是宇宙万有的根本法则,调节着宇宙万物的生长收藏。它永恒地存在,依自己的规则而运行。老子认为“道”不可言说,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体验的主观性以及直观智慧的不可言传性。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回归“道”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对“道”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正如老子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感悟,而非外在的言辞。
《庄子》说:“道不可言。”《周易》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立言以尽象,立象以尽意。”能够完全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那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意思了。《金刚经》说:“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陀悟道成佛之后,为弟子们及广大众生讲经说法近五十年,佛陀却说自己没有说过一个字。他是在告诉大家要把自己所说的佛法全部忘掉,全部舍弃,才能最终悟道。其含义就是要弟子们不要执着于佛法,凡事只要有任何执着,都不能彻底的明心见性而悟道的。佛陀是把佛法比作渡河的工具,“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真正度过去了,超越生死轮回了,还要佛法做什么?
道的境界使人“不欲言”“不能言”。“道不可言”并不是道与言绝对对立,而是无限的世界与有限状态下的自以为是对立。因为,以确定的语气言说道,不论说得多么准,都承袭了言说本有的毛病。肯定的语言表述本身,就隐含了最终占有真理的自负,这与道是互不相容的。如果对此毛病不自知,那就是把“道”仅仅理解成一种知识,而不是理解成对基本生活态度的转换。这种不自觉的自负状态,本身即与道拉开了距离。
我们为什么要悟道、得道、证道、传道和弘道?因为,道就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也就是真理。道能够使我们获得智慧及运用智慧。道能够让我们悟知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要遵道而行和最终达到人道合一。“道不可言”,其实也就是圣贤经典对于道的言说并不是道,而只是对于道进行了尽可能近似地描述,也只是在指明寻道的正确方向。
佛陀还说,佛法和世间法本无差别。一切法皆是佛法。法无定法。既然“法无定法”,那还怎么说?说什么?谁来说?修习佛法其实就是修心,把心灵净化的一尘不染,无任何妄想、分别、执着,离悟道就不远了。这种悟道的状态,用语言是肯定没办法说出来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真正悟道得道的人才知道它的境界,它的妙用,而用语言来解释是解释不清楚的。
我们能够体悟到一切万物的“无常”性和循环原理,自然就不会产生执着了。真正的“道”,语言是无法准确描述出来的。这是所有的圣贤共同持有的观点。我们想要悟“道”,就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能踏踏实实,自己去实证实修,我们真正地得“道”才是真正地受用。
圣贤的经典和语言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一旦指向月亮,手指再无独存意义。比如禅宗思想,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看重偈语断喝和瞬间顿悟,在修行过程中,语言有时会成为障碍。如果说形而上的根本之道是超越于言说的终极,而经典则是到达这一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正如指月之指的比喻,明月在天,而常人不能见,顺着悟道得道之人的手指所指,能让寻找明月的人看到天上的一轮心月。其实经典对道体的形容、对有道者特质的规定,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引求道者寻找天上明月,而证道的方法则是由凡入圣的必经之路,只有指月才能见月,所以,圣贤的经典和语言是不能不写不说的,求道的众生也是不能不读不听的。见月不等于得月,只有通过长期刻苦地修持,才能最终悟道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