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道、安道、得道

(2025-02-12 09:51:19)
标签:

《静园散语》

《知道、安道、得道》

周霄山:

庄子《知北游》说: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与无为谓相遇。知欲问何思何虑、何处何服、何从何道能知道、安道、得道,却三问无为谓,皆不知答,非不答,实不知答也。知返回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遇狂屈,问之,狂屈将言而忘言。知返帝宫,问黄帝,黄帝言: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道、安道、得道,悟知一个字足矣。

《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也就是虚无,亦即清净本然的自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无到有,就是。所以,道是的用,亦即在无,即自性与万物之间妙用的真心。“道”无形无相,却能运化天地万物。所以《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离于言说,高于仁义,为于日损,成于无为。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通过如此,人们达到虚无。在虚无中,人们不仅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得道。虽然道是存在的,而且作用于人,但道不可知。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一方面,道不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和语言言说。另一方面,人的听觉、视觉和语言言说无法通达道。为何如此?这在于道的存在性即它的虚无性。但人的感觉、思想和言说等都是存在性的,而不是虚无性的。因此,道拒绝走向人的感觉、思想和言说。同时,人对于道的任何感觉、思想和言说都不可能显示道,而只能遮蔽道。

我们必须注意语言、思想与道的区分。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也就是,书是语言文字的书写,语言是思想的记录,意就是关于道的思考,而意之所随则是无法言说的道自身。但一般人却没有注意到语言并不能表达道本身,而以为语言文字就是道本身。然而,语言文字是永远无法去描述那不可言说的道本身的。

庄子认为,语言虽然不是道本身,但却和道有密切的关联。语言和道可以看成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也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必须借助于手段。但一旦目的实现之后,人们就要抛弃手段,而不能错把手段当作目的,而遗忘了真正的目的。也就是,圣贤经典只是“指月之指”,而不是月,即不是道本身。

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也要作如此的考虑。也就是,一方面是以言得意,另一方面是得意忘言。不仅如此,意和意之所随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人们思考了道之后,就要放弃思考本身,而直接体悟那不可思议的道本身。在此,语言不能越过自身的边界。否则,它不再是作为手段,而成为了以自身为目的的存在。当语言越过自身边界的时候,道本身则被遗忘了。

庄子虽然认为道不可知和道不可说,但仍然强调要去认识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庄子认为,知道天人之道是知识的最高境界,但人们要真正实现是非常困难的。这在于知识要吻合于所知道的事物,但事物自身是变化的。故知识很难确证其真理性。但知识的关键是获得真理,也就是成为真知。但真知如何可能?庄子认为真知的产生最终依赖于人成为真人。但真人意味着,人生存于道的真实存在之中。然而,在现实中人并不处于道之中,而道也不处于显现之中。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道的遮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道的自身遮蔽,另一种是道被他物所遮蔽。

庄子在此指出,道的遮蔽在于人的思想的成见和语言的虚伪。它们阻碍了人自身认识道,同时也会让道本身隐而不现。为了获得关于道的真知,人必须消解思想自身对于道的遮蔽。这不仅意味着让小知成为大知,让片面的知识成为全面的知识,而且意味着绝对消灭知识自身内在的任何的意愿和能力,而让人的思想消融在道的真实存在之中。也就是,不是知识可以知道,而是无知才可以知道。庄子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这里的无是否定。通过如此,人们达到虚无。在虚无中,人们不仅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得道。

大道至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因此,可以理解庄子文章翻来覆去说一个理儿,那么多的经典反复说一个宗旨,无非是用故事用言语一次次重复,试图引起注意,让人们多多实践。就拿情绪管理来说,基本认知理论都很清晰,但做到很难。比如心理学理论,“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认知决定了情绪。再比如佛经说,一切都是性空缘起,一切都是发展变化,因此不要有分别心,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此不要有执著心,一切都是对立统一,因此不要有对立心。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我们所有感觉到的表象都是假象,抛弃视听假象见到真相,才算智慧入门。所谓智慧,就是不固执,不执着。道学三问,提出如何思考知道?如何做事安道?何种方式得道?黄帝给出了不思考才知道,不做事才安道,无方式才得道,与诸相非相说法非常类似,也就是别固执于道。为什么真人归根容易?因为真人知道根在哪里,他们也知道物与我都是幻相,所以能做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而一般人就迷失在幻相里了。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听他人讲道的德性,能立即领悟到其中的妙处,并反映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努力地践行它,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也就是,中士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他们听人讲道的德性,由于觉悟的局限,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总是半信半疑,时而实践,时而疑惑,思想不稳定,立场不坚定,因此他们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下士闻道,大笑之,也就是,下士完全否定道的存在,是有为之人。他们缺乏对道的正确认识,也不会用道的要求规范自己。

觉醒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全新文明时代的到来,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的时代必将终结,而一个人类灵性觉醒的时代必将启动。人类觉醒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觉醒,学会做人、做个好人,这是最基本的觉醒。绝大多数有觉悟的人属于这个阶段;深度觉醒,明心见性,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阶段,人们应当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出正确选择,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夯实信仰、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切实行动,并且实现目标。共生共存,生生不息;终极觉醒,大彻大悟,走向无我,并为万有服务。也就是,能够在自我觉醒后,去帮助更多人觉醒。物我两忘,还原真实本来。真正的觉醒是:知道、安道、得道。

安道既是安贫乐道,也是安心悟道,本质说的就是实践知道。从知道到得道隔着万水千山,这个万水千山就是安道,也就是实践活动,处理和应对各类具体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安心悟道,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知行合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知道天道规律不容易,更加不容易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天道,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情绪管理。既然接受道法自然规律,那就允许一切发生,尤其对于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看看这些事情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必须如其所是,哪些是心动扰动的,可以平静下来,如同看一朵花的绽放和凋零,细细体会自然规律成住坏空整个变化,才是有益的安道体验。

得道是为了复归自己初始本来之根本。得道就是合道,与道合一。要与道融合,我们的思想、行为就要与道的特性相同相近。但是大道无形,道的特性难以把握。不过,大道似水,水的特性非常接近于道,所以我们可以学习水的美德,这样就可以去接近道的特性了。得道是在无私无我的状态中,自觉地为众生服务的必然结果。所以,要得道必行道,行道实质是积德的过程。德能越高,生命层次就越高。所以,提高德能才能得道。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同时也涵养万物。当道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时候就表现为。也就是,具备两种基本属性,一是能,这个能是纯能,即无所不能,是化生万物的基本元素。二是信息,也就是意识,也可以说是思维、思想、灵性、灵魂。如果只有化生万物的纯能,没有意识来支配的话,同样不会生成万物,所以宇宙万物是由能量加信息构成的。而能量可以决定事物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意识则可以操纵、调动能量,从而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宇宙万物都具备物性和灵性。

宇宙万物由生,最终归宿还是要回归“道”,也就是有归于无。现代量子力学已经证实,物质都是能量的聚合体,聚则为物,散则为能,都是波动而已,只是振动频率不同。宇宙中生命层次的高低,取决于灵性能量的高低。所以,人类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了宇宙人生真相的本源,知道了还应该去悟、去行,然后才能真正得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既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那么认识自己、了解生命,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其实就是了解自己的生命与未来。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融于自然才能合于道。我们只有真正参悟了宇宙人生真相,我们才是一个真正的小宇宙,才能融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我们的一生就是悟道的一生,当我们真正地悟透了,才能融入道中。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要悟知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和宇宙万物的阴阳之道。《灵宝毕法》说: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人道,人同天地。人体的自然磁场和阴阳贯通的能量融入宇宙,使人体产生自然的阴阳能量和心灵的潜能,从而贯通与天地人三气合一的宇宙自然能量中,以达到悟道的至高境界。《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我们只有修炼到致虚极和复归本我的状态,才可达到身心灵合一的最高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