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和心学
(2024-11-22 12:22:08)
标签:
《瀞园散语》 |
《理学和心学》
周霄山: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天理观强调的是天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朱熹看来,天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原理,是一种超越的、普遍的道德规范,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体现在社会伦理和个人行为中。朱熹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人可以认识到天理,并按照天理来行事,从而达到道德上的完善。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可以认识到天理。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天理观更加强调的是主观性和内在性。王阳明认为,天理不是外在的规范,而是内在的道德意识。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体现在行动上。王阳明强调,天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通过内省和自我修养,人可以直接体验到天理,并将其付诸实践。他的“致良知”就是指通过内省和修养,发掘和实现内在的良知,也就是天理。
朱熹的“天理”和王阳明的“天理”究竟有什么区别?朱熹强调“事事物物都有理”,因此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对外界的探究来获得“天理”。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认为“心即理”,天理存在人心,根本不需外求即可获得,因此我们只要做到想尽办法祛除心灵的遮蔽既可以获得“天理”。
朱熹的天理偏重于外在的、客观的宇宙和社会法则,而王阳明的心学则强调内在的、主观的道德自觉和实践。朱熹的方法是向外求理,王阳明则是向内求理。这两种不同的天理观,反映了对道德和知识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路径。理学和心学都在讨论“天理”,并且最后都强调个人修养,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心学强调“知行合一”。
朱熹认为通过对外在“格物”,进而达到对道德的恪守。“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知识,获得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进而要求自己的行为要不违背规律,也就是恪守了道德。朱熹认为通过“格物”,获取规律性的认识,然后再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规律。王阳明认为通过向内反省,进而获得正确的认识。王阳明认为,人们的行为之所以经常不道德,是因为人们的初心被私欲遮蔽了,因此,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把遮蔽物去掉,就能获得“天理”。
朱熹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特定的规律,人们先向外寻求规律,再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最后也就会符合规律。而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是善的,后来之所以变得不善,是因为心被私欲遮蔽,所以,通过致良知达到去蔽的目的,让心重返最初的样子,做到知行合一,这样自然就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了。
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它是善的,它将善赐予人便成为了本性。而人在世间万物的纷扰中很容易失去自己禀赋于“理”的本性。所以人若不收敛自己的欲望,就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还有可能会迷失在世间,所以要修养,伸展上天赐予的本性(存天理),收敛自己的欲望(灭人欲)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完全融入了理,那么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理学倡导“格物致知”,认为“理”天然存在于万物之中,而知道理了解理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来推知物体本身具有的道理,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观察物体的过程被称为“格物”,而认识真理即是“致知”。
心学与理学不同的是,心学认为“理”在心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但是当人们开始产生意念活动时,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产生了善恶,事物也就有了好和不好,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是靠人的意念判断善恶。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但是有时候人的意识会出现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就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天理就在人们心中。
理学认为“理”在宇宙之中,在于世间万物,只有了解世间万物才能接触到“理”的真谛;而心学却坚持认为“理”就在人们心中,只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就能领悟道理。王阳明起初是理学的忠实拥簇者,在一次对竹子的格物致知中,王阳明在竹子前枯坐三天,却并没有领悟到“理”的真谛,于是他开始反思理学的合理性,开始反思“格物致知”这种方法是否真的能领悟到“理”,而最终“龙场悟道”开创出了心学。心学如明镜般映照人心,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理念。心学更注重实践,它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知来理解世界。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那个清净、光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本心。本心就是良知,是超越了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那个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心之本体不仅超越了所有的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于每一种生命形式当中。它作为我们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我们可以在每个当下去接触到它,但是千万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只有当我们的思维处于静止的时候,当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本心和良知都是属于高层次的智慧,从低层次思维的层面,我们是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它的。
理就是天理,后来为了和朱熹这些理学家所说的“理”区分开来,王阳明把天理又称为良知。为什么要和理学家做一个区分?因为理学认为,所谓的天理应该在世间万物中去寻找,首先要去格物。而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恰恰就是从这个根本就走不通的死胡同里彻底跳出来了。王阳明曾经也深陷在理学中痛苦万分,不可自拔,找不到究竟和出路,最后悟出来:所谓格物,并不是向外从万事万物当中去寻找天理,而应该是调转方向向内格物,格的其实是自己的心,格物即修心,天理就在我们的本心。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我们什么也不用格,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以良知去感应万物,那万物就是一体的,这就叫做万物一体。
我们有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理学和心学只不过就是理论之争,也就是看待“天理”的视角不同而已。实际上,理学是形而下低层次的,而心学是形而上高层次的。也就是,朱熹没有悟道,而王阳明悟道了。我们只有悟道了,才能获得大智慧,才能涅槃重生、复归本我、成为圣贤。道就是真理,就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也就是,我们只有悟道了,才能真正正确地悟知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