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是非休乎天钧
(2024-11-18 09:39:52)
标签:
《瀞园散语》 |
《和以是非 休乎天钧》
周霄山:
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也就是,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庄子提倡的不是不分是非,而是要全面考虑问题,尊重不同的看法。人们有不同的喜好和生活方式,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否定别人的选择。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标准,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观点。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应该坦然接受。
“休乎天钧”,天就是代表形而上的道,钧就是平衡,像天地一样的公平。这样的公平怎么调和?这就是智慧之学。我们通常会认为天地并不公平,那么怎么让天地一样的公平?这个中间的调和,要参透天地之间的造化,而休乎天钧,庄子说这称为“两行”,“两行”的道理就是“道并行而不悖”。
“和之以是非,而休于天钧”,也就是针对偏执的弊患,庄子提出了人生解除固执之蔽的心识修为之道。“和之以是非”之说,就是齐一、通一于是非。要达致如此之识,就要摒弃心中已有或成见上的是非之偏执。“而休乎天钧”的认识论是达致自然均平之心识。此是要求去除心中是非之成见的固执、偏执和迷执。人的心识若是达致“天钧”而齐观,就是认知思维的自觉提升。
“两行”的认知思维,是既要摒弃是非上的偏执,亦即是或执是而不知其非,或执非而不知其是,又要在是非齐一、通一中达致是非上的各当其所,然其然,不然其不然,而无所偏执。从佛学思维的角度释之认为,达道圣人以其“虚怀不执”故能“和是于无是,同非于无非”,而达致“息智乎均平之乡,休心乎自然之境”。这里的“和是于无是”,是不住于是,遣去偏执之是则为无是;“同非于无非”,是不住于非,遣曲心执之非则为无非。般若之智慧,就是“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即是而不执是,即非而不住非。在佛学的价值观中,若说“离是非”是遣是非之无有是非之固执的话,那么“不离是非”是遣其执著无是无非的顽空,旨在达致不住于无是无非之念。“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正是即相而不住相的“如如不住”的真谛。
形而上的道无是亦无非,无善亦无恶;形而下有是非,有善恶。那么得道的圣人处形而下时,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也就是“和”之以是非,是非善恶要调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得道的圣人知道形而下有是非,而且愈来愈尖锐,所以只有调和它,把是非中和了。
低层次的思维方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的。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不同,尊重不同。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不仅悟到更多的智慧,更能获得更高的修为。因此,尊重不同、换位思考是我们应该努力掌握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也能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和谐。
如果我们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那么怎么会有烦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必随意就对他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陷在看不惯他人的泥潭里,只能让我们蒙蔽双眼。摆脱杂念的束缚,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当我们看不惯的事物越来越少,也就证明我们在逐渐进步。
庄子说:“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也就是,我们离道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了是非之分,觉得我的观点是对的,他人的是错的,道出现了亏欠的根本原因在于“爱之所以成”,也就是有了偏爱,有了是非的观点,也就无法去体悟道的本质了。通常如果我们去与普通人谈道,可能许多人会嘲笑我们。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因此,佛说只渡有缘人,对于没有缘分之人,谈道不但对他们没有裨益,反而会增加他们对道的误解,还不如不说。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也就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以道观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是物与我各得其所,这就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庄子又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也就是,不要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看待问题,混同万物,与道同游。虚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圆融自在。大地能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