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霄山
周霄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588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悟道就读不懂《道德经》

(2024-10-25 09:22:38)
标签:

《瀞园散语》

《没有悟道就读不懂〈道德经〉》

周霄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因为老子悟道了,才写出了《道德经》,所以他知道,没有悟道就读不懂《道德经》,没有悟道就不知遵道而行。也就是,我们想要读懂《道德经》的话,就必须要悟道,否则就无法真正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思想的源头性经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和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书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最高的是《道德经》。《道德经》短短五千余字,论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终极真理。如此短的篇幅论述如此宏大的命题,这也就对后人阅读《道德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从古至今对《道德经》的解读诠释层出不穷、汗牛充栋。对《道德经》的解读诠释和翻译,不仅包括古今国学大师、专家、学者等,而且受益于《道德经》的国外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也不少。可是由于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对《道德经》的解读诠释和翻译,都只是在文字的表面上做文章,而无法解读诠释和翻译《道德经》的真正含义。

实际上,《道德经》所讲的“道”,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来表述的,所以,《道德经》其实讲的是如何接近“道”。“道”就是真理,也就是在讲探索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其所采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遮诠法,二是隐喻法。遮诠法是讲什么不是“道”,隐喻法是讲什么接近于“道”。用遮诠法就是用反面的事理来说明不可言说的“道”,用隐喻法就是用可见的事物来比喻不可见的“道”。

《道德经》是如何使用遮诠法和隐喻法的。例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段话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失去道就要用德治理,失去德就要用仁治理,失去仁就要用义治理,失去义就要用礼治理。礼只讲规矩不讲忠信,是祸乱的开端。用遮诠法读就好理解多了,既然礼制是祸乱的开端,就逐步废除礼制用忠信治理社会,社会忠信了就可以提倡仁爱,社会仁爱了就可以提倡德行,当忠信、仁爱和德行成为社会基本准则不再需要刻意而为了,就离大治之道不远了。

上善若水,小国寡民,则体现了隐喻法的玄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圣人若孩、与世无争是后人对老子思想的通常解读。其实,如果了解了老子是在用隐喻法论道,以上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隐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什么事物接近于道,接近于道的事物有千万种,老子只讲了水、婴儿等几种。从老子隐喻的内容推论出《道德经》的道是什么,显然是不准确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又是一段经常被误读的经典,通常的解读是老子提倡小国寡民,认为理想社会就是回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状态。小国寡民在现实中不可行,国学大师们为了不破坏经典的普世意义,又对小国寡民做了各种适合大国政治的解读。其实,只要了解小国寡民是老子在用隐喻法说明治国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老子讲小国寡民是可以达到无为而治、与世无争的治国理想的,老子没讲其他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治国方法。也就是,小国寡民只是老子举的一个例子,而解经论道的人却将其看作了老子唯一的理想。

我们许多国学大师、专家、学者等试图用上古经典来解释今天的社会,这种方式其实是缘木求鱼,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古圣先贤,不可能预知今天的社会形态,经典中的治国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今天。这一类解读,无非是利用古文的简练,将文言文的多义性向着今天已知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相去甚远。比如,将老子的无为而治解读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少做事、市场自动调节供需。现实的社会是治大国从来不是烹小鲜,任何一个大国,政府的作用都是主导性的,只不过是各个大国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政府主导是相同的。古今对照、以古论今基本上属于“带私货”,可以一读,但价值不大。中华经典的真正意义不在经典本身,而在经典背后隐藏的中华智慧。每当经典成为教条的时候,中华文明就呈现出万马齐喑的萧条;而当经典成为指导思想的时候,中华文明就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兴盛。

我们人类一直都在追求真理,实际上,《道德经》所论述的“道”就是真理,也就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只不过,真理是需要我们人类通过开悟悟道来悟知的。也就是,我们人类只有开悟悟道了,才能够真正悟知真理。《道德经》的道文化思想可以指引我们觉悟,从而获得大智慧,也就能够悟知宇宙自然规律,也就能够悟知真理了。

我们人类思想文明史上每一次飞跃都是由极少数开悟悟道的人推动的,也只有开悟悟道的人才能悟知宇宙自然的奥秘,也只有开悟悟道才能开启万物之灵光明的生命。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走出狭隘的自我,生活才真正开始。一个开悟悟道的人必然能笑对一切世事而不执著其中,也正因为开悟悟道而内外光明才会生出无穷的智慧,智力来自于大脑,是低级而有限的;而智慧来自于心灵,是光明而无限的。

“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人类的语言文字是有限的,而真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语言文字是无法准确表述无限的真理的。所以,我们如果没有开悟悟道的话,那么即使我们智商再高,学识再渊博,再怎么进行独立深度思考和逻辑推理,也就只能获得自己所在层次的相对真理,而绝不能获得超越自己层次的绝对真理。

常人执着表象,智者悟知本体。“大道不言”,就是圣贤经典的文字呈现只如同一叶扁舟,只是渡我们过河的方式,而不是大道本身,真正的大道需要我们上岸之后再去寻找。也就如佛家所说的:圣贤经典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

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也就是,世人所遵从的大道,是从书本记载那里来的,书上记载的不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有值得珍视的地方,语言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语言表达了某种意思,意思有所依附。意思有所依附的东西,是难以用言传表达出来的。世人却珍视语言而传授书籍。虽然世人珍视语言,我却认为不值得珍视,因为他们所珍视的语言并非真正能值得重视。

大道不能靠言传,只能靠悟得。读的书只是文字的形式,而非真正的大道。这就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所以,在生活中学习过一个事物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即使是书里面有详细的记载,即使是在理论上学的非常好,但是真正做的时候,往往与其理论并不一样。所以,真正想要掌握一个事物,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实践和体悟。

圣贤经典里的大道是圣贤开悟悟道悟得的,所以真正想要悟知大道,最重要的就是靠自我的体悟,而非是靠对书面理论上的一些理解。书本上记载的其实都是圣贤的近似之言,圣贤的思想精华在言外之意。所以,我们在研读《道德经》的时候,不要过分拘泥于其言论,《道德经》的精华都在言外之意,是只能悟知而不能言传的。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在这里所说的知是悟道后的知,言者不知是指还没有悟道的言。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道理的人,还是没有悟知大道之变化无穷无常的本质。我们认识事物有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知其然,二是知其所以然,三是与其神会。前二个阶段可能比较容易做到,而神会就比较难了,需要开悟悟道。神会的知,也就是开悟悟道后的知。例如:有一次,张岱年问熊十力,万物一体很难体会,应如何理解?熊十力回答说:万物一体是一句老实话,如果达到那个境界,就自然懂得,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说也说不明白。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要有那个境界才能理解。所以说,对于那些没有开悟悟道的人来说,有些道理,我们对他说,他也听不懂。还有就是,有些道理是无法用语言能够准确表述的,只有等到他自己开悟悟道了,他自然也就悟知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开悟悟道是最重要的事。《道德经》就是让我们都能够开悟悟道获得大智慧而悟知真理。我们只要能够开悟悟道了,也就能够真正读懂《道德经》了。而且,我们还可以用自己悟知的近似的语言文字来指引更多的人来读懂《道德经》了。我们只要能够真正读懂《道德经》,也就能够读懂世界上所有的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成若缺
后一篇:禅心三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