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
(2024-10-22 15:55:22)
标签:
《瀞园散语》 |
《大成若缺》
周霄山: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也就是,最完满的东西看似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大成”可以说是世间万物都渴望达到十全十美的状态,也是人们苦苦追寻的目标。老子为什么说“大成”反而“若缺”?有所欠缺,为什么“其用不敝”,其作用反而不会衰竭?其实,任何事物都是有缺点的,只是有的缺点多,有的缺点少,世界上就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东西。老子认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太过圆满了,很快就会走向反面,也就是衰竭,因而老子提醒人们凡事不要追求过分圆满,要留有一点儿余地,才有发展的空间。如果到了尽头,就会走向反面,也就是“反者道之动”。
人们常常用“如日中天”来形容某人风头正盛的状态,虽然是赞美之词,但其实对一个人来说不完全是好事。日中则斜,然后是日薄西山,到了顶峰马上就要走下坡路了。中国人认为,人生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花全开了,就意味着要开始凋零了,月圆了就开始要亏了。人生也是如此,到达巅峰之后,接着就是要走下坡路了。有智慧的人都懂得这个人生道理,不求满求盈。
曾国藩认为,“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污辱之时”,就把自己的书房叫“求阙斋”,并写了一篇《求阙斋记》,万事不能太圆满,要留有余地,强调自己将会一直恪守不圆满的人生原则。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跟着他立过大功,他的弟弟并不满足,他就写信劝他的弟弟:“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提醒家人,事情保持在不圆满的状态,留一点小缺陷,是一种珍惜福报、保持安泰的方法。曾国藩在人生事业的巅峰时刻,没有被巨大的成就冲昏头脑,时刻以求阙的人生准则要求自己,保持头脑冷静,处处小心谨慎,没有因为位高权重而自我膨胀,没有因为声势显赫而骄纵放肆,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又能全身而退。所以,越是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做事越要留有余地,能够使自己进退自如,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越是成功人士越觉得自己不完善,越能够自觉查找自身的缺点,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在谦虚内敛中不断进步。
《小窗幽记》说:“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也就是,做事留点余地就会变得圆满,日用留点余地就会富裕,感情留点余地就会意味深远,说话留点余地就会余味犹存,兴致留点余地就会增加情趣,才华留点余地就会神韵饱满。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表达了老子忌过满的思想,告诫我们凡事要有度,说话不要太满,做事不要过绝,留有余地,人生才能更从容。“大成若缺”充满了辩证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总是追求完美,追求成功,认为只有达到顶峰才是人生的目标。然而,老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往往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看似不完美的状态,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完美。也就是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执着于表面的完美,而要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完美之美。
老子用“大成若缺”来形容修道的终极状态,其所包含的意义广泛且深邃,它描绘了修道者能够修到的只是无限趋近于完美的状态,却永远无法达到完全的理想化。对于修道者而言,“大成若缺”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真正的修行并非一味地追求完美,而是学会与不完美的状态共处,并从中领悟道的真谛。“大成若缺”可以理解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成果多么显著,与道的理想状态始终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念,而是对修行结果的客观定义。修道者通过不断修正自身的偏差,协调自己的行为、心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与道相即。老子的“大成若缺”是对所谓修行结果的定义。修道的人是修正个体生化与道化的偏差,把这个偏差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人对自己的修行,也是人对物的修行。
我们应该是真元的生活道化状态。生命体的生化状况,可以检验天气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天气是否清正;可以验看地的高下向背,土壤水肥,是否适合生命体存活;可以检验神的妙,神的功能,能不能发挥;农作物,有真元道化,才能够盈满成实,黄茂方苞,盈满是植物成实的文率性之化的表现,盈满才能成就性贞,盈满才有利,粮食的贞性才能发挥。气聚而有形,形是生命体生化过程中气的作用结果的外现,是生命体实际生化状态的真实反映;象是生命体道化状态的表达,是生命体生化的理想状态,是生命体的完美率性表达,是“元亨利贞”。
万物,所有生命体,有一,有真元,才有可能生化,生存,生活,生长,生成,才可以生生。也是人对农作物的修行。修行就是让实际趋近理想,形与象就合一了。但是,无论多么高深的修者,与道都是无限趋近,总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是“大成若缺”。
察地物包括人本身,执天之行的过程与结果,就是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天道、地道的方术只是圣人借助的手段,而一的道化,协调生命个体的生化,“万化安”,使之趋于完美才是圣人的目标。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中国古代圣人研究天文地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动物、植物的完美生化,期望有理想的化成,有丰硕的成果。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是关乎生命的,而西方的天文地理则与生命不关联,是单纯的科学门类。我们需要不断修正误差,使自己越来越趋近于理想状态。这不仅体现了人对物的修行,也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掌握。只有通过这样的修行,才能使万物达到协调、完美的状态。“大成若缺”还体现在人对农作物生化的修行上。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其生长,但最终结果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人们需要尊重这种偏差,并学会在这种不完美的状态下找到生命的平衡点。
总之,“大成若缺”是老子对修行结果的一种定义和描述。它强调了修行的过程和结果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完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追求进步和完美。这个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生活和修行的新视角和启示。启示我们注重修行修道,尽可能地使我们能够开悟悟道,涅槃重生,复归真我,这也就是我们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我们即使是悟道“大成”了,仍然是“若缺”的,仍然是需要无止境地修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