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见
(2024-10-15 09:19:19)
标签:
《瀞园散语》 |
《人生三见》
周霄山:
见天地,知敬畏,所以谦卑。也就是,我们仿佛置身于浩渺无垠的宇宙之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神秘。这份敬畏之情,让我们学会谦卑,明白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让我们学会俯首倾听大地的呼吸,仰望星空的璀璨,从而心怀敬畏,步履稳健。
见众生,懂怜悯,所以宽容。也就是,见众生时,我们目睹了世间百态,众生相。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善良有人恶。对众生的洞察,让我们懂得了怜悯与同情。让我们学会以宽容之心去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去理解他人的苦衷与无奈。我们用爱和关怀去温暖这个世界,让每一个生命都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也就是,回首过往,审视内心。在人生旅程中,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收获了成长与智慧。知道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归途。对自我的认知,让我们变得豁达与从容。学会了放下过去的执念与包袱,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让我们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见天地,览乾坤而知敬畏;见众生,阅万物而生善意;见自己,观本心而愈豁达。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谦卑、怜悯、豁达,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见自己,就是要自知,要懂得自省。大道至简,最重要的是本心,认清自己需要安静,需要回归本心,于是“见自己”就成了一个人存在的基础。看不见自己的人,只能在生活的高山下负重而行。见自己,就能够接纳自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见自己,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自卑,既不虚荣自满、自我陶醉,也不认为自己无能无用而自我贬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能够发挥出来,就能“见自己”。见自己之后,才能真正地做自己。做自己的人是不会在意世间的目光的,不会因为别人的目光而做人。先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决定自己如何作为。我们如果只懂得见自己,便会陷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当中,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其他的东西,便会作茧自缚,最终难免会害了自己。
见天地之后,知进退。进退不仅是个人的事,因为人活在天地之间,一进一退,必然要看清前路后路,看清自己的进,会不会撞到其他人的退;自己的退,会不会踩了其他人的路。见天地之后,有格局。把自己看成水,不断让自己上涨,面对困苦,运用智慧,默默成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水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漫过了这份困苦。
如果把生命的过程当作是一种修行的话,在见自己和见天地之后,再去见众生就是一种慈悲的觉悟。见众生,就会对世人报之以体谅与悲悯,对世道人伦多一分看破与接纳。从见天地到见众生是一个不断向下走的过程,也是内敛锋芒的一个阶段。渐渐地懂得了卑微,慢慢地将自己的身段降低,甚至根植到泥土里去。这个阶段的我们是谦和、淡然而又深邃的,已经获得了内心自由。所谓的见了众生,便是没有了自我的感觉,学会了放下。以众人心为我心,以众人见为我见。两者合二为一。也就是如老子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人生若梦,七情六欲,皆在其中。见自己者,乃悟生之本无间。若以欲望观世间,如以水鉴月,求之不得,便有诸多苦恼。故见自己,乃明了本我真我,豁达之间,心境自宽。人之欲望无穷,若欲满足,唯有不断进取。然欲望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求之不得,便如清泉石上流,落花无情水自流;得之过易,则如洪流泛滥,肆意横行。故见自己者,方能把握尺度,明辨是非。人皆有贪嗔痴三毒,若不明见自己,便会被其牵制。若能见自己,则能识破贪嗔痴之幻境,心境自宽。再观今世,人心浮躁,物欲横流。若能见自己,便能守住本心,不为物欲所动。故见自己者,乃明心见性,豁达之间,心境自宽。然人生百态,各有不同。有人欲求名利双全,有人欲求功成名就。然无论何种追求,皆需见自己。唯有见自己,方能看清自己,明了人生。
人生在世,恍若浮云,瞬息万变。然而,在这无常之中,有一物恒久不变,那便是众生百态。众生者,人性和名利权情,皆有其存在之理。故曰“见众生”,乃明了人性之善恶,众生之苦乐。“人间万事出艰辛,皆是众生心。”众生心者,乃人心之善恶苦乐。人间万事,皆因众生心而生,皆因众生心而变。故曰“见众生”,乃能悟人生。人生在世,若能见众生,明了人性之善恶,众生之苦乐,心中自无碍。“见众生,悟人生”。见众生百态,悟人生真谛。
乾坤之间,阴阳之和,是为天地。日月之行,星辰之序,皆天地之律。观天地,乃知生命之意,明人生之真。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此乃天道之常。昼夜更迭,四季轮回,皆为自然之律。人生在世,应知天道之奥妙,顺时应运,遵道而行。观天地者,心境开阔;悟人生者,无悔此生。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之意,一切皆在变幻之中。观天地之大美,方能明心见性;悟生命之意境,方能与世界和谐共处。
见天地,就是见到天地的辽阔,真正地打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才算是第一个境界的开始。见天地,就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已经明白天地之大,我们就根本不会为小事去烦心,更不会为一时的痛苦和失去而落泪,虽然矛盾依旧存在,但我们已经不以为意了。见众生,当我们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我们就能真正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我们会发现凡事都有其因果。见众生,当看到天地,看到自己之后,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空性,最终都是慈悲。见自己,也就是禅宗六祖说的本自具足,真正的世界是“心外无物”。见自己,也就悟知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是我们人生的三次觉醒。见天地,悟知大道,顺应自然。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有大智慧悟知大道的人都是顺应自然,遵循人的本性做事。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专注当下,顺应自然,不被杂念牵绊,不因过去悔恨,不为未来担忧。见众生,理解他人,心存善念。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人生就是一场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过程。见自己,认识局限,开始反省。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愚昧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揣摩他人,却很少探究自己,但我们一生的关键就在于认清自己。人生三见,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修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悟知自己而复归本我真我,也会悟知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