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024-10-12 09:26:52)
标签:
《瀞园散语》 |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周霄山:
《金刚经》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就是,应当不执著于一切相,安住于一切法性空而不为法相分别所倾动。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个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是如何做到“如如不动”的。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但是他并没有被人生磨难打垮。苏东坡后来对佛学研究体悟也颇深,他曾写了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中,“八风”指的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代表外界对人们意志和情感的考验。苏东坡写好之后自感得意,想到与他的好友佛印和尚分享,二人常在一起参禅论道,交往笃深。所以派书童过江送给佛印评一评自己禅定的功夫如何。佛印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批了“放屁”二字。苏东坡收到后不由火冒三丈,连夜渡江讨个说法。不料到了金山寺下,却见佛印闭门不出,只留给苏东坡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方才恍然大悟,立即惭愧不已而打道回府了。
真正能做到“如如不动”的人很少。我们普通人,每逢遇到好的境遇,都会容易自鸣得意;而遇到讥讽诋毁,一定会沮丧甚至愤怒;一旦处于逆境苦难时,则会忧心不已。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压力、挑战和不确定性,在我们面对工作、人际关系或其他问题时,经常容易陷入惶恐、不安、患得患失,以及自我情绪内耗当中。我们只有保持心境的平静和安定,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考验。“如如不动”开示我们,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在面对外界的赞誉或毁谤,都只需要平静下来,“静观其变”,始终保持心境的平静和安定,保持强大的内心力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应对各种变化。
能把我们自己困在牢笼里的,根源都在自己的心。我们的心越大,就越不执着。正如佛家所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当我们内心平静时,对于外界的变化会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当我们的内心不稳定或容易被外界环境左右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疲惫和烦恼。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以达到平静愉悦的状态。
什么是不取于相?曾有一位禅师去拜会另一位大禅师,禅师就问那位大禅师,究竟修行的最佳状态是怎样的?大禅师指了指天上的云,随后指了指台上的水瓶。禅师不明白,请大禅师说得清楚一点儿。大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禅师幡然醒悟,悟知了修行的最佳状态。“云在青天水在瓶”,也就是,云不执着于自己的样式,它能够变为云,是由于不执着于本来,它才可以变为云。水之所以是水,是由于水执着于自己的样式,因此受困在瓶中。云与水本来是属于东西的两种转换方式。我们想要做云,我们也就不能执着于自己,如果执着,我们也就变为水,被装在瓶中。也就是,水是被自己的样式所困。我们要想解困,要想像云一样无拘无束,就不能执着于本来的所有方式。我们取于相,我们也就变为装在瓶中的水;我们不取于相,我们才能无拘无束地飘在天空中。
什么是如如不动?我们在观察世事时会有个习惯性,就是心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看一朵花,当花开了,我们看是一朵鲜花。当花谢了,那便是一朵凋零的花。而鲜花与凋零的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们之间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花的变化,而在于心态的变化。因为促使我们看到鲜花、看到凋零的花的原因,除了眼睛的辨识之外,还存在心的辨识。我们有人将心的辨识放在主导地位。其实,两者的地位同样重要。因为我们看到的一切,才是心去辨识的基础。没有眼睛去辨识,心的辨识就无处可著。当眼睛看到了花的变化之后,明白了花由鲜花到凋零的花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但是心不要产生变动,不要随着它去变。因为一个人习惯去思考一朵花由新鲜到凋零的过程。如果去思考这个过程,就很容易落入自我幻想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心安静下来,不被外在的任何变化形式所误导,我们才不会落入自我想象的假象中。
心灵的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体悟,其中一个重要的秘密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保持心境的平和和宁静,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起伏。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小小的误会或挫折就可能让我们情绪失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心境的平和和宁静,就是“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不可以以语言说,不可以以意识思,但是可以以种种比喻喻说它。比如被我们称为“水”的东西,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它一时如水,一时如冰,一时如雪,一时如雹,一时如雾等各种形象,随缘而变。这个一会如这,一会如那,如来如去不变的那,就是“如如不动”者。因为它一会如这,一会如那,总是要如个什么,所以叫“如如”;但不管它如什么,它的本体不变,所以说“不动”。因此,对这个不变的存在描述为“如如不动”。这个如这如那,如尽所如的本体,又称真如,又称法身,又称如来,有无数无量的名字。上述比喻中,我们将那个如如者称为“水”,实际上称它“水”和称它为“冰”、“雪”、“雹”、“雾”等一样,还是一种“名相”。本来的那既不是水,也不是冰雪雹雾等。那个脱尽所有名相、不属所有名相的那,才是真如如不动者,故称真如。
遍观天地间一切万物,无不是这样的如,斯本不动。因此,在一个看到这现象者眼里:天地一切,普遍如如,亘古至今,皆未曾动;虽本不动,但并不妨碍它千变万化。当释迦牟尼醒悟到这一点时,他喜悦地称之为“妙法”,叹说:“不可思议。”又说:“不可说,不可说,此法甚深复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
有人说那个如如不动者是我们的“心”,也有人说是“觉”。其实它不是个什么,说似一物即不中。如果觉或心就是如如不动者,那么宇宙中所有生命未产生之前或人死之后,觉或心在哪里?若觉或心无时,此“如如不动”不成断灭了?其实,如如不动者,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曾增不曾减,岂会断灭变动?此物干干净净不染一丝人的意识,清清白白不着一分心的名相。一切是它,它不是一切;它在我们认为的事物里,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事物。究竟是什么?眼前遍处是,只是人不知。“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大德说,此物“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既然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那怎么发现的它?为什么又说“大道常在目前”?这不矛盾吗?其实不矛盾,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并不是说它不存在或无法与它相遇。不可以识识,是说它不是世间人所认识的任何事物,它没有任何名相,任何能说出的名相都不是它,因我们不认识它是什么,所以说不可以识识;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体,像幻觉一样,一时是这,一时是那,但又与幻觉不同,即使我们有超凡的智力也不能了解它是什么,所以说不可以智知。“明明在目前,目前人不识”,此物就在目前我们都不认识,那是因为我们去认识我们心造的名相了。如果我们不认名相,便能认识它。在凡人眼里,它被名相所包裹,故不藏而藏,又称如来藏;如果我们能离名离相,便能见到它。出脱名相,如来不藏,如来不藏即是如来,即是大法身,即见真如,即明此如如不动者。要认识它,关键在“名相”问题。名相包裹,它即变成如来藏;名相不包裹,它立刻显露大法身。它本来不藏,心眼生翳,故它似藏;若眼翳去,它当体以真面目示我们。故认识法身、真如、如来、如如不动者的关键是心。心若无染,真如即现;心若被染,当体即藏。
古人感叹说,此物妙难知。妙在哪里?妙就妙在“明明在目前,目前人不识”,妙就妙在它“不躲也不藏,就在万物中”,妙就妙在它“变动而不居,不居而不变”,妙就妙在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妙就妙在它“如如,如如又不动”。此物不是心,不是觉,不是我们认为的天地间一切,但又不离这一切。如如不动,无生而生,千变万化,无可定形。此物妙难知,此物妙难说,唯有正智者,能见与能说。此物不生灭,须臾不曾离,亲见亲瞩者,假名说为佛。如如不动者,诸形之内身,无名之本体,权作如是说。
佛法常说:“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是指能将诸法的事实真相、事实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一点也不模糊,这就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就是真正看破了、证悟了诸法的事实真相、真理。这个时候,心不会随着这些境而动,不会受任何的影响。顺境来了,也不会高兴;逆境来了,也不会伤心,始终是一个心态,这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的同时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的同时如如不动。我们在现实当中做人,人身就像个游客,来到了这里,到时候也必然要回去,这就是轮回,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可放不下的。任何事物都一样,所有的事情有好就有不好。
人与人之间也是,他对我们好,对我们有感情,帮助了我们,我们就会非常高兴,这叫动心;过一段时间,他对我们不好了,对我们也没有感情了,不帮助我们了,我们就会非常伤心难过,这也叫动心。其实,别人现在对我们好,肯定也有对我们不好的时候。好不可能永远好,不好也不可能永远不好,这都是无常的。诸法、世间法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人也会变,事也会变,物也会变,都在刹那当中变。都不是实有、真有,都是如幻如梦,都是虚假、不可靠的,这就是佛说的“缘起性空”。这是自然规律,很正常,诸法的事实真相、真理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不要执着好与不好,无论对我们是否有感情,是否有帮助,一切都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都无所谓,总是保持一种心情,一个心态,这叫如如不动。变化是很正常的,我们的心不随着动,不随着变,这就是修行。
学佛就要学佛的觉悟,学佛的智慧,要懂得诸法的事实真相、真理。我们真正懂得了诸法的事实真相、真理,这叫开悟、证悟,也叫看破。看破了诸法的事实真相,弄得一清二楚了,才能放下,心才不会随着这些境动。其实,看破了才能放下,放下了才是看破。若是没有看破,就放不下;若是真正放下了,就一定是看破的。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不会随着它动心了。
如如不动,动静不离本体;如如不动,处处不住相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处处无所执着而生其心。心与本体融合,唯在一心。“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无边本体就在一,一念一尘皆含本体。安住于本体,所有的状态、所有的静态与动态层面都融摄在无为的空性之中。通过持戒, 尽量保持最精华的能量不走错方向。能量是做事情的力量,当能量从心灵的本体明觉中自由爆发的时候,一切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心不迷于万相,而能得一之道。不取于相,万境如如。融摄一切,如海安住。在本体的层面保持明觉,一切都是一,来自一个本体,一切都是本性的显现。安住本性,一切都是本体的显现。动也本性,静也本性,生也本性,死也本性。明觉在当下的一念,一念融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