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未病与治已病

(2024-10-09 08:50:29)
标签:

《瀞园散语》

《治未病与治已病》

周霄山:

《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预防大于治疗,防患于未然。有正确健康观念的人,不是等疾病发生了才去治疗疾病,而是日常就注重预防疾病。疾病发生了才去用药治疗疾病,国家动乱了才去治理,就好比口渴了才想起去打井,敌人打到家门口了,才想起去打造兵器,已经晚了。所以说,中医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如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也就是,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医智慧历来防重于治。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的人更依赖于西医,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治疗。所以,有老中医就说了一句让人震惊的话,听起来平平常常,但是却又藏着很深的道理。老中医说: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

西医只能检查出现有的疾病,就是已经发生的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但是检查不出没有表现出来的疾病,这也就是西医的弊端。而中医就不一样,中医检查最大的特色是识别过去陈年旧疾、即刻诊出现在疾病、预判将来潜在隐疾,因此能够精准指导就医。所以,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不生病。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是等生病了才会去治疗,才能想明白这个道理,而不是在平时生活中去发现去预防,把各种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对于治未病来说,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疾病是怎么来的,找到疾病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大道至简”,其实我们的疾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可怕。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疾病不是生出来的,是养出来的。也就是我们某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日积月累养成的疾病,所以,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中医的长久发展过程,证明了中医是一门实践性质的科学,中医的种种医学理论和智慧都是在人体上不断实践出来的,其证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非常重要。如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也就是,如果说疾病只显现于皮肤表面,那么简单的汤药就能够治愈。如果说疾病已经深入肌肤,那么一些针灸之术也能够治愈。如果疾病在肠胃之处或者是其他脏腑,那么火齐之术就能够治愈到根本。如果说已经深入骨髓,那么就算是医术再高超的大夫也无力回天。扁鹊对于疾病轻重的判断标准,是根据他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而得出来的。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备的一套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药在医治不同的病患时,不同的大夫在医治同一个病患时,往往会根据个人实践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医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这些中医药经典呈现出来的种种医学研究成果,都足以让我们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

中医的治未病,也就是当量变还没有引起质变时,我们就应该提高警惕,时刻注意身体向我们发出来的信号。在这种预防阶段,进行医药干预的成本相对是较低的。有时候几味简单的中草药组合,就能够彻底解决隐患。而一旦隐患扩大形成疾病,就会影响到了肺腑,那治病的成本就增加许多了。

中医注重治未病,也注重治本。在遇到种种疾病时,首先要考虑身体内部出现的根本病痛原因。比如说我们头疼,也许毛病并不是出在我们的头,而是出在我们的某一处器官,又或者是某一条经络当中。这一点又与西医的治病理念不同,西医一般都是注重头痛医头,腿痛医腿,对症下药固然有效,但也许此次治疗缓解的只是身体表面的病痛,并没能彻底解决身体健康存在的隐患。而中医一直以来强调的都是身体内部的健康运转和气血之间的和谐运行,所以中医并不会针对某一种病症来特别治疗,而是针对望闻问切之后得出来的种种问题,对身体进行根本性的治疗。

中医特别强调治未病,其实也正是真正为患者考虑的,也就是,平时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相对健康的状态。中医强调治未病,这并不是一个凭空提出的观点,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而得出的具有依据的观点。中医研究者们认为,人体就像是一个综合协调运行的系统一样,我们的每一个器官和每一条经脉,都是这个系统当中的一部分。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说,人体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器官运行,则构成了不同的圈层。在外界环境和自身损耗的影响之下,这个生态系统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抵抗刺激的能力也会越来越低,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亚健康这个词虽然是现代的名词,但其实我国的中医早在古代就已经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中医认为,人体是不存在没病的情况的。我们要么是已经患病,要么是将要患病,总之,我们的身体内部确实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治未病,或者说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就是通过中医的干预来缓解身体内部存在的问题,把身体尽可能地调节到健康的状态。

治未病是中医文化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性观点。治未病是指重点关注疾病预防过程。中医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非常值得一代一代的医者学者去研究和传承。“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在中华五千年的医学历史长河中,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治未病作为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心和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先进理念,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健康养生智慧。

中医的治未病,强调的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心和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矛盾。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治未病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脏腑经络: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因此,治未病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脏腑经络,避免其受到损伤或功能失调。通过合理的饮食、锻炼、休息等方式,保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正气,它是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力量。当正气充足时,外邪难以入侵;当正气不足时,外邪容易乘虚而入。因此,治未病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养正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加剧和食品安全的加劣,现代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智慧,也是我们养生的高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