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虚
(2024-09-29 09:29:00)
标签:
《瀞园散语》 |
《眼见为虚》
周霄山:
我们许多人只知道“眼见为实”,而却不知道“眼见为虚”。其实,“眼见为实”是形而下低层次的,而“眼见为虚”却是形而上高层次的。也就是,只有我们的境界越升到了高层次,才能够悟知什么是“眼见为虚”。“眼见为虚”也就是古圣先贤一再劝诫世人要尽可能地去悟知真识。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佛祖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圣贤说:“道,是人们眼睛所不能看见,耳朵所不能听见的。”
“眼见为虚”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常被诠释。最经典的“眼见为虚”者就是周文王了。周文王看见姜子牙钓鱼,既不把鱼钩沉入水下,也不把鱼钩弄弯,而是把一根针悬在半空来钓鱼。周文王就问姜子牙“这怎么能钓到鱼?”姜子牙说“愿者上钩”。周文王闻言即刻拜姜子牙为相,可姜子牙还要周文王亲自给自己驾车。周文王著《易经》,是“眼见为虚”的鼻祖。所以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钦佩姜子牙。此典故遂成千古佳话,也体现了“眼见为虚”的最高境界。
“眼见为虚”的本质其实就是悟性。悟是人对宇宙天体运行和变化规律的感知与体悟。这种感知与体悟在人心清净之后,才能获得。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也就不能获得真知。而我们一旦获得真知,生命就会获得巨大的潜能。空是悟的最高层次。《西游记》里唐僧有三个徒弟:猪悟能、沙悟净、孙悟空。悟能是人着眼于可视之物,而悟于表象;悟净虽不为事物所迷、所动,但尚悟寻不到事物的本源;悟空能悟出事物的本源,所以一眼就能看清妖怪。
老子根据悟的不同程度,把人分成三个层次:“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就是,悟性高的人发现道的踪迹紧随不舍,并且能够知行合一;中层次悟性的人略知“道”的伟大,但认识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因而在处事方面患得患失,难有大的作为;缺少悟性的人,见识浅薄,根本不知“道”为何物,甚至在听见合乎于道的话会哈哈大笑,以为荒诞不经。这些人的嘲笑,正说明道的高深,这些人如果不耻笑道,道也就不成为道了。道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也就是真理,只能为少数觉悟之人所悟知。
庄子将人们认知事物分为“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这样三个层次。以俗观之是指从常人的主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只能形成常识性的观点;以物观之是指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以道观之则是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透视,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剖析,其能力是为智慧力,其结果便谓之智慧。所以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因为“耳止于听,心止于符”。也就是说,感官只能形成感性认识,心官只能形成理性认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只有用聚集了道的气,也就是智慧去认识世界,才能得到高层次的悟性认识。我们许多人通常的“眼见为实”,也就是“以俗观之”或是“以物观之”,而“眼见为虚”则是“以道观之”。
人虽然不分贵贱,但悟性却有高低之分。无论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谁具有悟性,谁才能将自己置于时空中的相对最佳位置。一些人最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坚持认为眼见为实。实际上,这也正是一些人的悲剧所在。因为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它局限了人的思维,并最终将人置于无法解脱的境地。而智者则是用心灵去悟知世界,因为这种悟知的力量是无限的。
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问题:我是谁。站在哲学角度来说,一个“本是”的存在,不会对自身有着好坏之分。例如,杯子就是杯子,并没有好杯子和坏杯子的区别,而当这个杯子为自己赋予概念和内涵的时候,就已经远离了它的本质。由此可见,我们有时喜欢自己,有时又讨厌自己,其实所针对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们对自己扮演角色的定位和喜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取得的效果。也就是,一个被赋予太多概念和内涵的杯子,已经远离了它的本质;一个被赋予太多角色的我,已经远离了真正的我。我们的智慧就是:放弃与事物建立必然的关系,尊重与其产生的偶然关系,改变从事物中寻求自我感的习惯,转而向内找回本自具足的真我。
通常,我们在情感时间中眼睛所看见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而我们只有用心体悟才会感受到情感的真相。唯有真正用心去感受他人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才能更好的解读出他人的想法,这不仅可以使彼此的距离变得更紧密,更可以正确地给予对方回应。我们的内心永远都是最清澈无比的,无论现实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内心总会留有一片净土。当我们可以真正用心去体悟人生,体悟生活,体悟他人所表达的意思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复杂,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体悟这个“眼见为虚”世界。如果我们用心去体悟一切的时候,我们内心也会变得更加清澈、更加强大。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的心会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方向。而如果我们只是用眼睛去了解这个世界,而不会用心去体悟的话,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将变得复杂,最终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怀疑与自我否定之中,这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误解了“我是谁”。对于“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有哲人说:“你这一生所有烦恼的来源,其实就是放不过这个世界。不光放不过这个世界,放不过别人,就连自己也放不过。放不过别人,放不过自己,才自然会有一个修行的观念。”也就是,我们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够开悟悟道,也才能够真正悟知我们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也才能够真正“眼见为虚”地悟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就是为了找回“眼见为虚”的真我。人生的忙忙碌碌,我们感觉似乎得到了很多,殊不知,我们离“眼见为虚”的真我却越来越远。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修行。我们每个人都有涅槃重生的可能。我们也只有真正开悟悟道了,才能真正复归“眼见为虚”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