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我即良知

(2024-09-22 08:55:18)
标签:

《瀞园散语》

《真我即良知》

周霄山:

王阳明说:这世上只有良知才是真学问,才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一个人只要真正掌握了良知之学,就可以成贤成圣。王阳明又说:“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风雨兼程,是坎坷颠沛,是酸甜苦辣,是悲欢离合。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生的导师,是人生的标尺,是人生的指南针,良知是人生的安全阀。”王阳明还说: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得舵,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也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将自我的良知涵养好,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纲要,这就像我们在一艘船上正确地把住了船舵,虽然有惊风巨浪颠沛不停,但还是能够避免倾覆之灾。

良知就像是人心中的原子核,蕴含着无比巨大的能量。王阳明说: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以上这八本,就是王阳明对良知功能的描述。其中,前五本是对良知天性特征的描述,后三本则是对致良知后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的描述。

如何才能致良知?王阳明说:对于我们的耳朵,非良知则不能听;对于我们的眼睛,非良知则不能看;对于我们的心,非良知则不能想。在致良知的道路上,一定要战胜四贼之挑战,这四贼就是:慕虚荣、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一旦遭遇四贼的侵入,就像明亮的眼睛里飞进了沙子,就像聪灵的耳朵里加进了木塞,必须及时地洗掉、拔掉,才能确保良知之光永远照亮自己的心房,良知之音永远引导自己的心魂。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难免会遭人谤议,不论我们怎样做,哪怕我们做人做事再完美,也必然会有人反对或看不惯,这本是世事的常态,重要的是看我们怎样正确地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我们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那么我们必然会活得很累,内心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也就再无自身的本我与真我。

王阳明到晚年时,对于致良知体悟得愈发圆融贯通,他认为人能致良知,就可以永远活在真我的世界里,既快乐又有底气,底气源于心底的光明与坦荡。当时,王阳明刚从兵部尚书的高位上卸任,在此之前,他完成了剿灭南赣汀漳诸寇和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功业,加上学养不断精进,追随者日众,正可谓是进入了人生的鼎盛时期。但就在这时,明武宗身边的佞臣开始对他不断谗言构陷,最终导致他不得不离职。回到家乡余姚后,他还是继续为学生们讲学,直到有一天学生们偶然谈起先生如今被毁谤日甚一日的状况,大家都很为老师鸣不平也很是感叹忧心。王阳明就问他们:你们都来说说,我那时为什么会在任上遭人毁谤?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老师功业权势太盛了,有人妒忌忌惮;有的说是因为老师思想主张与理学一脉多有背离,天下信奉理学的人为回护宋儒之教而抨击先生;也有的说是因为老师的学问信奉者越来越多,有人追随就有人反对,信奉的越多,那么反对的也就越起劲。王阳明听后笑着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自我反省一下,有一个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原因。就是我以前尚有些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罢!也就是,王阳明认为他在兵部尚书任上之前,心学造诣尚未到精深,不时还会有些沽名钓誉、在意世人眼光的问题存在,而每当那时,他其实是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在背弃己心之良知的,所以不少时候他并不快乐。而等到良知之学造诣精深之后,再处理日常事务与人际关系还有讲学论道时,他便只管依着自己那颗光明朗耀的心去行去做去言说了,再无犹疑凝滞,此时反而感觉畅快无比。至于说别人怎样看待,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会在意了,因为他知道,他的所言所行,是对得起自己那颗光明朗耀之心与良知良能的。也就是,一个真正忠于自己内心与光明境界的人,他即便是如此坦荡行去,即便是因此被周围很多人围攻构陷,内心却依然还是坚韧又充满喜乐的。最后,王阳明说:有人因此说我失于狂傲,失于言行不一,也就都任由他们说去罢!这是一种何等洒脱、何等无愧又何等干净的胸襟。如此,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圣贤教人就是求,就是致吾心之良知。而世人言辞纷纷扰扰,这是事所必然,根本无法避免。既然无法避免,就要在秉承真心、良知和顺承世人眼光言辞之间做出一个选择。如果我们果然有致吾心之良知的志气的话,谤议来时,恰好是我们磨砺自己的好机会。而果然能够焕发出真我之良知良能的话,我们也一定会和王阳明一样,活得愉快,活得洒脱,即使面对许多人的毁谤,也永远可以拥有不违背本心和淡然面对的勇气。

那什么是本我自性?什么又是小我的欲望心?良知、本心、真我、灵性、自性,其实说的都是真我,当下的良知就是真我,至善的心就是真我,就是自性。只有良知本心,即这个灵,才有感受外界物质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见闻觉知,能听能看,能感觉能知道,他才是生命的本质,他才是我们生命的真我。如果只注重自身的感受,只想自己的利益,那么良知本心,就反转成欲望的自私心,他就成了造作业债的欠债者,或者积福报的假我。

心有三种情况,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是不真实、不确定的幻觉。所以,不是当下直觉地利他,就会成为私心。当下与万物一体,能感知万物的喜怒哀乐,这是灵性存在的意义。能和万物同体大悲的,这就是自性,这就是真我,真实的本我。在无我利他的状态下,做好每一个当下的,就是觉悟者。真我自性,具有万物一体的整体性,万物一体,没有分别,没有对待,没有距离。你即我,我即你,我即万物,我即宇宙。

做利他利社会的事,能达到无我忘我的状态,总是以利他奉献为宗旨,对社会、对人类、对万物、奉献无限的爱,放出光芒,照亮一切。在奉献的当下,不思不想是无我的状态,不着任何相,一切相都是心造的假象,只有一个本体是真理,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本我灵性,都是一体的,破除了人我相,就能够心心相印。心止到至善上,都去舍己利他,都没有起心动念,只是舍己利他,成为了不需要想的一种习惯,这种社会的风气就归正了。从自身争名逐利,转向对内心的自私自利作坚决的斗争,这样就能真正的见性,找到真我。

私心是形成身体和物质世界,让我们降到三维世界,呈现还债模式的根本原因。造的业债,都是二元的属性。假我欲望的心等于自私,等于恶。所以,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指的私心。私心一动,无论私的大小,就已经转向了无明造业产生了二元,二元就等于矛盾,等于冲突,最后就是战争。如果高科技成了杀人毁灭地球武器的帮凶,这不就是私心?如果高科技与私心合并,那么就会毁灭人类。物质越优越,私心越无法掌控,导致不平均的社会,浪费了地球资源,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激励内心的力量,再造自我,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真正意义。人人皆有良知,唯有致良知,才能找到真我。人应该有找回真我的想法,才能克制妄心,能克制妄心,才能成就自己。找到了真我,也就实现了永恒。其实,自我,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我,并不是真的我。王阳明认为:自我之外,还有一个真我。这个真我,就是良知。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自性。良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清净光明。那些时时刻刻生起的各种感觉,都只是感官活动的结果,都是妄心,绝非本心。良知才是自己的本心。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致良知,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潜能和天赋得到开发,身心进入更高的能量场。

良知即是真我,“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是生命存在的本原性实在。良知之为真我,即是道之恒常而无限的普遍性获得了个体性的存在方式。作为现实而又本真的个体性,它是内在的;作为恒常而无限的普遍性,它是超越的。因此在真我的意义上,良知既内在于一切个体,同时又超越于一切个体的自体局限,它是无限整全之太一。而经验的、二重性的对象性关系,眼耳鼻舌身之对外攀援的、外驰的全部活动,事实上就构成了对真我的遮蔽,而成为了自我实现之障碍。在这一意义上,致良知即是要去除种种遮蔽,消除种种障碍,从而在现实情境中使作为自家之本来面目的真我,以其自身本在的状态如实地实现出来。避免从躯壳上起念,而从本体上呈现真我,并以真我来发起全部的眼耳鼻舌身的经验活动,即是致良知,即是自我实现,即是心身一元。

王阳明说:夫名利物欲之好,私吾之好也,天下之所恶也;良知之好,真吾之好也,天下之所同好也。也就是,对名利物欲的喜好追求,就是私我的喜好追求,也是天下人所厌恶的;凡是对良知的追求,就是真我之喜好,也是天下人所赞同的。我们如果能够顺从真我之喜好,实质上也就顺从了天下人之喜好。王阳明所说的真我,是一个良知之我,灵魂之我,一个超越于现实的神圣之我。这种真我,看起来虚空,如认识、如思想、如精神等,实质上却是永恒的,最终与日月同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空性与性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