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人之宝

(2024-07-27 09:27:28)
标签:

《瀞园散语》

《善人之宝》

周霄山: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也就是,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贮藏万物的庇护之所,它时时刻刻都在保佑着天地万物。道是世界物质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它对万物一视同仁,它评价万物,却不把万物的过去行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它现行和将来的行为作为评价标准。所以,无论一个人是好是坏,只要他能够体悟道的内涵并能掌握道的理念精髓,道都会极力保护他的安全。为什么说“道”是宝贵的?这是因为道不仅是善者的宝物,它同时也在保佑着不善之人。不善者之所以还能称之为“人”,就是斟为道还在保佑着他。我们这里所说的善和不善,并不是善良和不善良的意思,而是得道和未得道的意思。既然美好的言论可以博取他人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博取他人的重视,那么怎么可以抛弃不善之人?道对任何人都是仁慈的,对不善之人也同样加以保护。我们应该遵循道,尽可能地做到对世间之物一视同仁。古代的智者为什么重视道?就是因为依道而行则有求必得、有罪可免。所以说,道是天下最贵重的。

道对事物的影响支配,深沉隐含,万物都体现了道,而人们却都看不见。贤德的人领悟而得道,所以说是善人的宝贝。普通的人虽然暂时未能得道,但是没有道谁也不能得到安定,所以说,不善的人也会自然、无意识地保有道。道是不会远离人的,而是人远离了道。人们如果能够遵循道,就能增加自己的能力,就能保护自己。

“道”是天地万物所遵行的自然规律,悟道得道的人遵从“道”、践行“道”而获得成功,那些暂时没有悟道的人,也是因为凭借了“道”而得到保全的。“道”是无处不在的,时刻都对人们产生影响。在老子看来,世上没有比“道”更加珍贵、更加有用的东西了。可惜太多的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世人盲目地追求财物、沉湎于虚名享乐,却把“道”丢在了一边。统治者们珍爱贵器重宝,看重繁冗华纡的礼节,却不重视“道”。他们不知“道”才是一切名利、权力的根本之所在。宣扬“道”,就可以获得真正的美名;践行“道”,就可以让民众得到安宁;即使有人犯了过错,也能依靠“道”而得到宽免。“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也就是,道能化人,无论是得道圣贤,还是普通民众,甚至是犯过错的罪人,只要一心向“道”,就能免除祸患,而有所得。所以说,“道”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东西,求道不怕晚,只要有心向道,一定能获得益处。老子通过说明“道”的这些重要作用来告诉世人,尊崇“道”,践行“道”。

是万物变化的奥妙所在,它是善人宝藏不善人也想保有它。美好的言语可以赢得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纵然是不善人,谁会讨厌美言和美行?万物的兴衰变化,自有其道,或者说,受客观规律支配。对于道,善人视为自家宝藏,勤而用之,不善人也不排斥它。善人是擅长行道的智者,不善人是不知其道的普通人。不善人既不明道,为什么也想保有道?因为无论我们明不明道,道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行事合道,可得善果,行事不合道则得恶果。无论善人不善人都喜欢善果,无论知不知道善果是怎么来的,都会欢喜接受。这就是古人说的,日用而不知,不知不觉间,每天享受着道的成果。

善人不善人的区别在于,善人对道有所领悟,悟知了言行与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如《道德真经指归》里,对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进行了分析。也就是,人喜欢被人尊重、宠爱,讨厌受到轻视、侮辱。这是自古以来的一般规律,也是人心的正常反应。“善人”如此,“不善人”更是如此。因此,恭敬地运用美言、美行,就没有危害了。正因为善人清楚美言、美行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就会主动优化自己的语言,以提升自我形象;主动优化自己的行为,以提升影响力。形象好,影响力大,就容易成为人生的赢家。反之,不善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喜欢别人的美言、美行,却不知道美言、美行是自己也可以拥有的宝藏,不肯下功夫修炼自己的语言、行为。偶尔他也会说几句好话、做几件好事,却不知道说好话、做好事的真正价值。万物的变化之道,各有特色,因此,善人不仅随顺为人处世之道,对一切道都勤于学习、探求、悟知,一旦有所领悟,便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加深体悟,在实践中收获成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虽为万物之主,但是不会偏爱善人,也不会针对不善之人,无论善或不善,每个人所承受的结果都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道只是公平公正的审判和裁定。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善之人如果想得以保全,唯一的途径就是放下执念,摆脱心魔,从善如流,依道而行。执念会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不知自己是对还是错,明明已经错了,却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坏人是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理亏,也不会认为好人正确,他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执念。我执是不善之人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罪魁祸首。

何为善,何为不善?《道德经》里的善,一言以蔽之,就是依道而行。依道而行者,即同于大道,则道亦乐得之;而背道而驰者,就舍弃大道,必举步维艰。所谓的不善,就是心底的妄想杂念导致胆大妄为,利令智昏。若可以放下执念,并遵循客观规律和世间法则来做人做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则人人都可以与道同在,其结果自然就是圆满的。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就是,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犯了错,改过就是,都有机会重新得到道的加持,善人与不善之人于道而言,是一视同仁,无分别的。从古至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如此重视道、珍视道?就是因为由于合于道者,则所求必得,就算犯了错误,如果及时改正,也可以得到道的救赎。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万物遵循道的法则,就可以各得其所,即便曾经做过错事,只要肯及时改过,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道的准则,就可以将损害降到最低。,善人离不了它,不善人也离不了它。因为有了,有求即能得到,遇到灾祸也可免除。道是万物的主宰,人们的法宝,任何人遵循道,则有求以得,有罪以免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其中蕴含着深刻智慧。为何能成为善人的珍宝?为何不善之人也同样需要它的庇护?如果我们没有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没有从实相中去观察和理解,确实很难理解这一点。《道德经》的深奥之处也就在于此。每一个字似乎都简单易懂,但真正要领悟其中的深意,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道德经》中的词句,与我们通常的思维就不是一个层次,而是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我们没有从实相出发,没有超越那些虚妄的分别心,就很难真正读懂它。在老子看来,虚妄分别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大障碍。这种分别心,将是非、好坏、善恶等对立面强行划分开来,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偏差。然而,真正的却超越了这些对立,它包容一切,无我无私,没有任何偏袒地普爱一切众生。老子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句话旨在破除我们内心的二元对立观念,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在的视角下,没有真正的坏人,因为那些所谓的,往往只是我们虚妄分别心的产物。在天地父母眼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无论他们在我们眼中是善是恶。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就是,“道”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是善人之宝。“道”也是不善人之所保。首先,当我们从自我出发去界定他人为坏人时,这种界定往往是基于我们自身的偏见和误解。真正的坏人并不存在,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即使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邪恶的,但在天地父母的眼中,他仍然是一个值得被爱和保护的生命。其次,对于那些真正做了坏事的人,虽然社会有法律的约束或制裁,但仍然会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就像慈爱的父母,即使面对叛逆的孩子,也会一次次地给予他机会,希望他能够迷途知返。在的庇护下,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找回自己的本真,实现自我救赎。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仅是善人的珍宝,也是不善之人的庇护所。“道”无差别地包容着一切生命,给予他们成长和改变的空间。在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升华。超越二元对立、无我无私。“道”既是万物的总源头,也是一切生命的庇护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