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营魄抱一
(2024-07-19 09:09:27)
标签:
《瀞园散语》 |
《载营魄抱一》
周霄山: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也就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口鼻自然地开闭,呼吸吐纳,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通达四方,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境界的“玄德”。
老子所说的其实就是修道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升的。“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之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也就是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保持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淡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提升自身修养。
应当说,拥有情感体验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人和其他生物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其他生物为什么没有痛苦和烦恼?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的灵魂和肉体经常处于分离的状态,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灵魂是长翅膀的,它总能飞跃到梦想中的高度,与之相比,人的肉体则显得比较笨重,它无法和灵魂一起飞翔,于是出现了灵魂在一处、肉体在一处的情况;人也可以把灵魂比喻成理想,将肉体比喻成现实,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远的距离,而且美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会变得不堪一击。理想和现实常常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因而会令人痛苦、无奈和彷徨。人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迷茫和失落、困惑和伤怀,这种情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肉体和灵魂的不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实际上,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婴孩不知世事,头脑混沌,不知何物为何物,也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饿了吃,困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因为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而圣人也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凡人的阶段,也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但是他经历了各种磨难,甚至是生死磨难,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从而“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从小我变成了大我,从凡人变成了圣人,越升到了高层次境界,这时他的灵魂和肉体就合而为一了,也就能做到“专气致柔”如婴孩,做到心境明净无瑕疵,做到不受知识的局限而彻悟真理了。
“专气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聚起来,如果我们能够聚集自己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婴儿般的柔软体态,就能长盛不衰。我们必须经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象通过镜面尽览无余。如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为的因素,只有无为而治,才是真治。也就是,只有顺应万事万物运行和变化的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当我们能够真正达到心性豁达、彻底觉悟,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时,就是达到“玄德”了。如果能像宇宙一样深邃,能包容一切,而且不去主宰别人,这也就是老子“专气致柔”的精髓所在。“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也就是,人在感官行动之时,能否保持柔和低调?谦虚不争一直是老子主张的处世之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聪明通达而没有特别的心机,也就是所说的“大智若愚”之人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老子说的“载营魄抱一”?是减少欲望,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起心动念都是欲望。如果人们都能够减少欲望,身心放松,精神就会越来越好,形神就会越合体。是做事要专注,现在的人做事大多追求一个“快”字。每天忙忙碌碌,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所以要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所谓分心也就是神形分离。是要关爱身体,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每天都在大量消耗自己的精神,而真正懂得涵养滋长自己精神的人太少。精神疲惫,心力交瘁,身心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也就会使我们更容易神形分离。
“载营魄抱一”其实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让我们的心越来越静,心越放越空。这时,我们的身心自然会生发出和提升生命本来的精神能量。所以,很多修道之人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最常做的事就是“静修”,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修炼,自然就会精神饱满,百病不生。“载营魄抱一”其实就是要更多地“精神内守”,修炼身心,在生活工作中静下心来,减少欲望,专心做事,始终保持健康达观的心态,就能够达到“形神合一”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