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一种文化
(2024-07-07 09:59:09)
标签:
《瀞园散语》 |
《中医是一种文化》
周霄山:
中医是医学,中医也是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以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中医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道文化。《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因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把人放在天地之间去思考,人的生命与健康皆受天地气机影响,由此而衍生出五运六气理论。中医文化是形而上高层次的道文化,包括“天人合一”、“法天则地”、“顺应四时”、“取类比象”、“形神兼顾”、“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治病求本”等,这些理论与道文化相通相贯。
中医文化重视治本,中医有上医,有下医。上医的层次境界最高,上医重视修养身心,重视提升医德与文化素养。上医治病,重在治本。人之所以患病,源于正气不足。而正气不足源于内心不正。也就是说,心正为本。心当恬淡、宽容、愉悦、平和,而当少怨恨恼怒烦,否则,五毒内蕴,最伤人体正气。上医强调,大病要想康复,当内求己心。病之所以生,不能怨天尤人,都是自己的错;病之所以不能迅速康复,不是医生的医术不精,是自己不肯养生,不肯正心。多向内求,内求是正能量,内求最有助于培养正气。正气为本,正旺则邪自退。中医以正为本,以病为标,强调扶正;以人为本,以病为标,强调治患病的人;以中医为本,因为中医内涵天地之道,中医完全可以治病;重视“治未病”,这是中医最高明的理念,未病先防远胜既病求治。
中医是文化医学,中医既是医学也是人文学。文化可以治病,文化可以化心,而心可以化病。也就是,身体上的不舒服都可以用文化来化解。其实,上医就是文人,文人有道,文道与医道相通相贯,都是天地之间的正气,中国传统文化即是文道的源泉。也就是,完整的中医文化是生命医学与文化医学的结合体,中医文化是实用的文化,是修心的文化,也是内求证道的文化。
中医文化离不开天道,天道的精神是“无私、无欲、无求”,人生天地之间,亦当禀承天道的精神,于物欲横流之中解脱出来,少些私欲,少些物质享受,而当追求“止于至善”。何为“至善”?即是修德,多利他,少利己,多行善,多积德。这不仅是文化,也是医学,其实这就是文化的中医,通过提升修养来正心,来让自己更健康,更幸福。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人如何合天?即是要顺天行道,这个“天”就是自然,“道”就是规律。人要顺从自然的规律去养生,就能获得健康。那么,天道是什么?中医文化讲究“取象比类”,用有形的现象来体现无形的规律。每天太阳东升而西落,万事万物随之而变化,这就是天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让人气跟上天地阳气的步伐,天地阳生,人气亦生;天地阳降,人气亦降,这样就能得天地之助,人的生命之火才能更旺盛,更持久。
中医文化,以内为本,讲究内外兼治,且因人而异。中医文化之妙在于辨证和变化,时不同,地不同,即使病症相同,其方亦不同。其中有微言妙义,唯进入中医者方能体悟其中的奥妙。中医文化的性格,其实就是中医人的性格,体现了中医人的思维方式与医学素养。中医文化历经几千年而文脉不绝,因为中医文化讲究平衡、守中、和谐。
顺应天地自然是中医文化的核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老子哲学的主线是效法自然。《黄帝内经》说:“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所以《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对自然规律“顺者昌,逆者亡”。这种文化思想体现在全部中医学术思想体系之中。如中医的脏象学说,将人体五脏六腑比附五行,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要求人们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疗都要顺应脏腑特性。另外,在治疗上也反复强调因势利导,《素问》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说:“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骠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医学产生几千年,孕育于传统文化土壤,一直没有从自然哲学母体中分化和独立出来,从而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医者,意也”典型的反映中医思维这一特质,形成了以“体验”和“感悟”为主的人文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处处体现着“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中医学所对待的患者不是单独的、个体的人,而是与自然、社会、群体构成一个整体的人。从自然、社会、群体等多维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生命,并强调要与人自身所处的环境相顺应,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特色。中医学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
人文哲学为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的理论概念和范畴多为人文概念和范畴。如中医理论体系核心气、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根植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医除了运用气、阴阳、五行等自然哲学理论来建构理论体系之外,还借助人们所熟知的社会文化概念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如果我们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无法理解中医学说的文化内涵,因为中医学说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先秦诸子阐述的哲理及其对事物的观察、认知与处理方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式模板,不论人文、伦理、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都毫不例外地在其规范下产生各个分支学科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孙思邈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老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须探微,若能具而学之,则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中医遣方用药是医生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的积淀。中医在处方时的思维基础是在人体出现阴阳失衡时,怎样通过药物的四气五味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即如《内经》所说“谨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界的许多理论,其实一直大多是停留在形而下术的层面,而没有上升至形而上道的层面,真正高层次的中医理论是应该把术上升至道的层面,也就是要达到高层次境界。由于要达到这种高层次境界非常难,所以大多数的中医都达不到,这也正是中医的无奈和尴尬之境。中医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不过,由于能够达到高层次境界的中医非常有限,所以能够以道的高度来运用中医的人也就非常有限了。所以,现在的许多中医,都是有意无意地畏高而趋低,而趋向于用西医的某些标准来评判中医,而不能形成中医在文化上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是形而上高层次的。例如经络穴位,我们根本看不到经络穴位,但确实存在,依托经络穴位学说来治病,确实有效。但是现有的科学技术暂时还是无法非常确切地证实经络穴位的存在,这就是因为科学技术是术,是很难证实形而上高层次的道的。
现今,中医行业已经很少出现高层次境界的中医大师了,许多中医可能一生都无法达到悟知《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经典的高层次境界。因为许多中医并不知道,中医大师也应该是文化大师。也就是,中医大师除了精通医术之外,还必须是一个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就是,中医大师不仅要重“术”,更必须要重“道”,最好是能够“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