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为与无为

(2024-06-26 09:59:19)
标签:

《瀞园散语》

《有为与无为》

周霄山:

有为与无为,重点在“为”。老子认为,“为”更多地是一种过度扰乱事物本然的行为,即妄为。也就是,“无为”即不妄为,“有为”即过度地作为。无为与有为是相对的概念。“无为”成就万物,“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就是,如果以“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不肆意妄为,则天下皆可归于治。“有为”则妨碍、毁坏万物,“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采取过多的政令扰乱民众本来安宁的生活。然而,“无为”之中也就蕴含着“有为”,只是这个“有为”的“为”是一种顺应自然,合乎情性的适当的作为。也就是,不妄为,即不做不合时宜的行为,而要做合时宜的适当的行为,如此,“无为”也就蕴含着“有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个人修道来说,“有为”与“无为”一体两面。“无为”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无为”并非消极避世,无所作为,而是在有所作为的基础上,不居功自傲,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老子强调一种谦卑平和的处世态度,认为过分夸耀和彰显自己是一种不合乎情性的妄为。既然这种“不自见”和“不自是”是在有所作为的基础之上的“无为”的要求,那么,有所作为又是要作为什么?也就是,修道即是求道,修道微妙玄通,难以形容。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也就是说,善于修道的人是审慎、戒惕、端庄、柔和、醇厚、开阔、纯朴的。总的来说,就是对外为人谦卑,处事严谨,对内心态纯朴,心胸开阔。而要想达到这种“善为士者”的境界,需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即达到一种极其空明的状态,恢复心灵的清静,使之不为外物、私欲所扰,“守静笃”即牢牢保持住内心的这种宁静和清明。这种“致虚极,守静笃”作为一种身体力行的工夫,是“有为”,但同时作为一种抛弃成见,排解私欲的态度,也是“无为”。因此,从个人修道的层面,我们可以说“无为”是一种清净无欲,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而“有为”则是一种明心见性、致虚守静的践行工夫。二者并无先后之分,而是一体两面的,“有为”意味着“无为”,“无为”蕴含着“有为”。也就是,“无为”作为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需要“有为”的工夫才能达到的。

对于治国来说,“无为”与“有为”互为体用。“无为”可以说是一种高明的治国手段,也可以说是一种祥和的国家势态。老子的“无为”就是想要达到一种清静自然、安乐祥和和国泰民安的状态。由于在老子所处的时代纷争不断,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天下纷争不断是由于君主贪欲过多,施行了太多本不应施行的繁杂政令,扰乱了百姓本来安宁的生活。贪欲是争乱的根本原因,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要想平息争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控制欲念。欲念并非不可有,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欲念是不可灭也不能灭的,但欲念必须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即知足和知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也就是,知足知止可以说是一种适当的“有为”,即一种可达到清静自然的“无为”状态的手段。但同时,也可以说“有为”即意味着“无为”,因为统治者在实行一种适当的“有为”的治理时,也就是在实行一种不妄加欲念,不肆意妄为的“无为”之治。在此意义上,“无为”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而通过“无为”这种手段可达到的效果,也可以说就是“有为”,即有所成就,这种成就即“民化”“民正”“民富”“民朴”。因此,在治理国家的层面,“无为”与“有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分清何为手段,何为目的,二者相融相生,互为体用。

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中,要在有为的做事中实现一种升华,破除对结果的所有执著,继而从积极的有为中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以实现我们生命价值的更高取向。有哲人说:“我们终此一生,不过是要窥破虚幻,在变化的世界里,成就一个完善的自己。”那么,如何窥破世界的虚幻?这就需要我们在有为的行为中,学会观察,学会观心,学会修心,放下所有的执著。同时,放下而不是放弃。放下的是对做事的执著,而不是不做事,不是陷入虚无和消极,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通过积极精进的行为,实现另一种更高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勉强的、造作的、强势的、有为的,不是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一种所谓的“成功”,而是自然而然的、顺应人性的、毫无执著的一种结果。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也就是,天下有一种神圣的存在,它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的,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在左右它,所以要随顺因缘。比如,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给予厚望的,总想按照自己所设定的“梦想”去塑造孩子,期盼儿女们都能成龙成凤,但往往事与愿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父母都不懂得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是用自己的欲望直接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并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而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是天使,都是老子所说的“神器”。自古以来,那些积极有为地想达成某种目的的人,必然会失败。因为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这是自然规律。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因为悟知了世界的真相,悟知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所以,做事的时候,圣人无为,不勉强,做而不执著。因为无为,故无败;因为无执,故无失。正如老子所说,世上万物,变化多样,各有特点,“或行或随,或嘘或赢,或载或隳”,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智者会“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圣人做事的时候,不走极端,不喜欢奢华,不好大喜功,不过量,保持低调,保持中庸,保持一颗平常心。所以,任何人追求不符合自己天性的理想的时候,就必然会失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起初都是从有为进入无为的。那么,如何将有为变成无为?其实,圣人也是修出来的,所有的无为都是从有为而来的,有为而不执著的时候,即是无为。

虽然,表面看来做事是一种有为的行为,是有相的,可以赋予诸多的概念和定义。但是,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做事的时候,凡人有执著,而圣人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不执著,心无牵挂。看似都在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但二者内心的状态却是云泥之别。圣人不管做什么,心永远是明白的,澄明的,宁静的,自在的,了无牵挂的。而凡人往往会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杂念纷飞,心有执著。无为而为,是在生命中已经达到自我升华的圣人,其所做之事不用刻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地得到顺应天道的结果。无为不是凭空的无为,而是经历过有为阶段最终达到的无为境界。无为而为,实际上是任何所为中的最高境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做,其实指的是不做改变外物自然形态的事。正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乃是正道。若有所为,强迫外物改变,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如现在的地球,早已经被的千疮百孔了。我们人类如果想要尽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遵照道法自然的法则,去归还地球绿色,而想还地球绿色的话,也就只能是正确地有所为了。无为,是不执着,是不自以为是地去做什么,而是因物之性,顺应自然。如果万物都顺其自然,各适天性,那么天地就会保持在和谐的状态,我们人类也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