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文为艺的真心和机心

(2024-05-13 09:09:01)
标签:

《瀞园散语》

《为文为艺的真心和机心》

周霄山: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子贡南游楚国,返回晋国,过汉阴,见到一老翁浇菜园,抱着一个大瓮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贡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水车用力少而功效大。这老翁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认为,用机械就是一种机事,是机事就会有机心,有了机心就破坏心灵的纯白。嵇康也说:机心不存,泊然纯素,从容纵肆。也就是,我们超越机心,就是在恢复从容自由的生命状态。

机心就是巧,而纯白的境界则是道之拙。机心制约心灵的选择,不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境界,从而形成对生命真性的遮蔽。苏洵说:天下之无营而文生者,惟水与风而已。也就是,真正的创造不是而致,而是而得,为文为艺的超越在自然兴会的机遇中。风行水上,就是自然成文,就是让心灵自由地游戏,在真实的境界中游戏。陈师道说: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搏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苏轼悟知为文的随物赋形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所取乃在自然之势,而非人的机心所可逆料。

机心就意味定法,法定而澄明之心不存。而大巧若拙的美学观强调对机心的超越,强调法无定法。石涛说:法无定,定无法。张融说: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董其昌说: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书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中国美学强调偶然性,强调兴会,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是不可重复、不可逆料的。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了物我之间微妙的契会,破坏了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就放弃了对的追求。

《列子》中的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喜欢鸥鸟,每天早晨到海边,和鸥鸟玩乐,成百上千的鸥鸟落在他的身边,一点也不害怕。他父亲知道后,就对儿子说:为我抓一只来,让我玩玩。第二天早晨,此人照例到海边,但鸥鸟在他的头上飞来飞去,不再落下。因为此人这时有了机心,有了贪欲,有了目的,而鸟儿是忘机的。在中国艺术中,忘机是一种境界。苏轼说: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这就是彰显一种忘机的境界。

中国美学在创造方式中有生熟理念,其妙意也就是在巧拙之间。生和熟是一对概念,为文为艺需由生到熟,又由熟到生。开始的生,因为技法不熟悉,故需要基本的技法训练,但当艺术技法相对熟悉之时,最容易成为技法的奴隶,还应该回到生,这就是熟外之生。中国文学艺术厌恶熟,认为熟就会俗、甜、腻,这样的文学艺术有谄媚之态。文学艺术太熟了就会为成法所拘,一切似乎都在人定之中,天心则无从着地。郑板桥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熟外求生,不做秩序的奴隶。董其昌说:画须熟后生。熟外之生,破的就是机巧。生境,就是拙境。中国艺术家重视生辣处见真心,这个生辣,就是对机心的超越,对法度的超越,以法无定法之心应会自然。

为文为艺的最高境界是真心的妙用。也就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其实就是真心的妙用。偶见真心者,得其大益,就是所谓灵感。它是与大自然本有智慧达成的一种共振。我们称之为天籁、神品。真心的妙用,是去机心,事本觉。是无“法”无“我”,任自然,明大道。是明空智慧,是出世间的本体智慧。这就是为文为艺的奥秘。也就是,最高境界的为文为艺就是妙用真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