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改变行为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2024-05-09 15:55:59)
标签:

《瀞园散语》

《不能改变行为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周霄山:

佛经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也就是,看见了物质,人或事是为见见,眼睛看到了,所以心乱了,烦恼也就来了。但是眼睛能看见并非是眼睛的能力,而是借助于光,因此见非是见。如果没有光的照亮,眼睛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光离开也就空了,所以说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眼睛看到,以至心乱,大脑就烦恼,大脑一烦恼就产生情绪,情绪又指挥了行动。因此,见非是见也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所见皆空。也就是,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现在也指一方有意、一方无情。也就是,如你对她一往情深、情有独钟,她却对你冷若冰霜,没有一丝感情。也就是,凡人看世界,只会用眼,然而,通过眼睛得到的信息是局部的,而体悟佛性需要用心灵去感悟,这种体悟就不是用眼所能看到的,这种体悟是心灵的感应和接纳。如果把人的眼见比喻为落花,把人的真心比喻为,那么这种是随缘而流动的水。用眼见去体察人的真心,这就好比是落花有意随流水一样,所以一般情况下,难以体察到这种整体性特征,这就好比流水无情恋落花一样。用落花流水的比喻,道出了心灵对事物感知的大道理,也道出了凡人看世界,只会用眼,而不会用心的禅理。也就是,单纯的见,是得不到智慧的。“见”只是方向,若要证道,要走向光明。路迢迢,不执不舍,心茫茫,不散不昏,恒常如一,离执放下,就会不被“见”所困,也就“能及”了。

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事。读书学习了,就要在行为上体现出来,进而改变自己的心。不能改变行为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这里特别要说的是,现在有很多心灵鸡汤类的书,很受欢迎。不过这些书对于真正改变心灵、改变命运,几乎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它们却备受推崇,甚至把心灵修炼引向一种轻松阅读、寻找快感的方向。只讲道理,而没有教人们如何实践。没有实修,就不会改变命运。也就是,明理之后,还必须要实修。没有实修,理论就没有意义。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指导修行。不去修行,所有知识都没有意义。

我们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但就是不去做,这对生命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说一万句不如做一事,只有做到才是得到。我们修行要先明白道理,再对应自己的心去修,从而证得真正的智慧。不过,知识和智慧的距离很远,有时人们认为的智慧,其实仅仅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印证和体悟,知识就有可能转变为智慧。我们只有证得智慧后,才能具有智慧。

人的价值是要靠其行为来体现,没有行为也就没有一切。例如,现在有许多读书人过于追求看书的速度和数量,但是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把读书的本质搞错了,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就是,如果没有把书中的知识加以应用去改变自己的行动的话,那么书看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现代浮躁的社会,多数人想做出一点儿实质的改变其实是很难的,一般都是处于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过后不动的状态。其实,读书的目的就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把读书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不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内化,那么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哲人说:读书可能是改变你命运的最好的机会,但你有没有想过,读书也很有可能是你对生命、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也就是,关键不在于读书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通过读书影响了认知,改变了思维方式,进而不断改善了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如果读一本书只是满足于翻书这种行为艺术,别人问起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却一问三不知,当然只能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能够在实践运作中知行合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所谓的知识工作者们大多在比拼读书的速度和数量,陷入一种群体性知识焦虑。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我们读书不要太在意速度和数量,而应该在意思考的深度。也就是,我们应该追求深度认知,因为只有有深度的认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去分析问题背后的普遍规律。掌握知识不等于有能力,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在深化思考深度,是在提高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知识来改变生活,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变自己的行动。

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获取知识,而是如何甄别知识。我们太多时候被海量信息侵入大脑。我们一生读书学习知识,大量而匆忙的接受知识,但却从未真正的思考过其来源与真伪,但是更多的是不知所用。最为重要的是,不能改变行为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其实,我们读书的目的不能是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修行悟道。当我们有幸悟道后,我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升华为智慧。而不能升华为智慧的知识,是无法让我们成长,也是无法影响我们的人生的。我们只有有幸悟道,才能达到高层次境界,也才能正确地看待宇宙自然万事万物。

如果我们读书没有行为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验证我们的修行和觉悟层次。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利众的行为。修行虽然是在修心,但其实质还是要体现在行为上。修行的就是行为。虽然我们有时可能是想到了,但是我们却没有相应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行为的话,那么所有的心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行为才是我们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能不能改变世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能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力去做,同时还必须要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它是一种生命本觉的显发和妙用,它是一种从诸多表象中洞察事物本质的本体智慧。我们要关注这个世界,真正地去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如果我们没有行为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有哲人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就最好把它抛弃。如果拥有许多知识,却毫无本事,不知如何使用的话,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事,而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书是只讲了道理,而是不会教我们如何去实践去修行。我们明理了之后,还必须要去实修。如果没有实修的话,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指导实修,不去实修,所有的知识都没有意义。其实,知识和智慧的距离是非常远的,有时我们认为的智慧,其实仅仅是知识。知识不是智慧,但对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不过,我们只有通过实修和体悟,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智慧。

知识是重要的,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智慧远比知识要重要得多。知识可以来自书本,而智慧只能来自修行,来自对人生经历的觉悟。我们在学问积累并穷其道理的基础上,再通过我们人生经历的磨难而得到“彻悟”,才能真正“修得正果”。有许多人虽然知识丰厚,但如果没有修行没有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彻悟,也是难以成为具有智慧的人的。

我们一生从书中知道了许多道理,我们知道道理后就应该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因为,知道道理与行动改变我们人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才是穿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大道至简,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对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所经历事物有了深彻的体悟。那么,我们真正体悟到了利众的事,那就应该去做。为什么有的人知识渊博而未能去做利众的事,而那些勤于实修的人却能够去做利众的事。这就是因为,做利众的事,不在能知,而在能行。还有,我们的智慧不是来自知识的积累,而是来自我们对所经历事物的实践修行体悟。我们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和真正有用的是实践修行体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修行体悟而转化为智慧,然后用智慧尽可能地去做利众的事,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