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变成活水
(2024-05-05 11:33:01)
标签:
《瀞园散语》 |
《让智慧变成活水》
周霄山: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具有最好道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与万物无争,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海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处于下游的位置,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后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水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真谛。“柔可克刚,弱能胜强”,“无为而无不为”,“不言之教”这些充满辩证法的人生大智慧竟然是自然中的水给我们的教化。
老子所说的“无为”境界,是一种“活水”的道。他所说的“道”,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准确表述的。也就是,是只能开悟悟道悟知,而不能言传的。当把水看成一种智慧的描述的时候,所谓的“道”就是活水。宇宙智慧本身就是道,就是活水。古圣先贤们都是接通了自己的活水,也就是,直接接到宇宙高维空间的活水,众生借圣贤经典这条路才有可能找到活水。用活水去接引众生,也就是,用活水来帮助众生每个人打开自己本自具足的活水的阀门。也就是,开悟悟道,获得活水,获得智慧。
我们只有让智慧变成活水,才能灵活地装入不同的杯子当中,为不同喜好的人饮用。如果我们不能将智慧变成活水,那也就不是智慧,而只是一种单纯形式上的模仿和重复而已。这虽然也有它一定的意义,但是它缺乏一种重要的精神的东西。
殊途同归,我们每个人的任何学习、修行、信仰等等,都是从一个共同点去超越各自的局限,去提升各自的智慧,也就是,努力回归各自本自具足的智慧本质。也就是,找到“道”的活水。我们每个人找到“道”的活水,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道路,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有容乃大,也就是,我们有多大的包容心,决定了我们的智慧能够到达多高的层次境界。我们的包容心能够海纳百川,才能真正看到所有人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只有在彼此尊重认同的时候,才能共振出一个共性的东西,才能彼此间都会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融通。
现代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裹挟着人类向前奔跑。城市化的特征就是远离自然。当人类一步步离开自然的后果是什么?如城市的孩子们越来越缺少灵气,而那些接近自然的孩子们却保有不少灵气。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大城市孩子们缺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习负担太重,学习压力过大等等,但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城市的孩子们远离了自然,也就远离了智慧的源头活水,从而使他们变得干涸了,变得呆板了,变得机械了。他们多了书本知识,多了“枝叶的知识”,少了实践知识,少了自然知识,少了“根的知识”,少了“种子的知识”。“枝叶的知识”再多,也不能产生新的知识,而只有“根的知识”,“种子的知识”,源头性知识,才能生长出新的知识。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才是真正的“根的知识”,“种子的知识”,源头性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潭死水,想奔腾是不可能的。而一泓清泉,它即能成为小溪,也能成为瀑布。只有活水,才能有万般姿态。“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水,为什么可以流入大海,关键就在于源头有活水。所以,我们要学习古圣先贤,把开悟悟道后所获得的智慧变成活水,以各种恰当的方式来滋润众生,接引众生,普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