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
(2024-04-01 10:10:59)
标签:
《瀞园散语》 |
《知白守黑》
周霄山: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也就是,明知本性洁白,明白是非对错,却守持混黑的态势,外表要装成愚钝,笑看尘世变幻,和“知荣守辱”、“大智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知白守黑”蕴含着老子为人处世之道的大智慧,具有深邃的辩证思想。“知白守黑”是一种人生哲学,也就是,当我们处于光明之中,却要去守住黑暗。这常常被人误认为和“大智若愚”一样,认为这都是消极的处世之道。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守黑”和“若愚”并不是要我们愚钝不化,就像一个人站在光明中往往看不清黑暗,但在黑暗中却可以看见光明。即使我们看清了事物本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蒙昧”的状态,这其实会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是对“道”的另一种描述。
中国人通常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内敛含蓄的,“知其白,守其黑”也就是国人韬光养晦主张的一种表述。也就是,我们做人不能太高调,即使我们非常厉害也不要太蛮横,不要随意出风头,而应该谦虚一些、柔和一些。谁都不会喜欢蛮横高调的人,其实,人在星光灿烂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其实,也就是说,那些高调的人最后都是没有好结果的。还有,我们许多人常常误解“知白守黑”的含义,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实则不然。它教导人们虽然身处黑暗与洪流中,但心中要有主见和光明,并坚信光明一定会到来,人在绝境中一定要乐观面对,方可守得云开见月明。“知白守黑”引申为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有实力、有深度的人,从来都是深藏不露,信心十足,从不标新立异,也不显山露水,一切遵循自然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就会成功。
我们在学习《道德经》时,往往容易强调“守黑”,而忽略了在对待白与黑时,老子不仅“守黑”,而且“知白”。只有对于“白”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才能处于“黑”的一方。“守黑”的“守”,并不是指退缩或回避,它不仅执“黑”的一面,也可以运用“白”的一面。老子提出“知白守黑”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古人对宇宙本体的朴素理解衍生出了太极图,它也体现出“知白守黑”之道。阴阳两极以黑白来体现,白者为阳,黑者为阴,围绕一个圆心周而复始的运转,包含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很强的辩证色彩。老子“知白守黑”的思想不只是对个人,更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既有对事物善良、美好一面的认识,也有对丑恶的正视,对黑与白的辩证把握让中国人学会了韬光养晦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也是维护万物正常运行的准则,更是掌控万物生死存亡的基础。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皆有“道”,“道”无形却蕴含无穷无尽的能量,超越了所有世俗生活的经验,长存于天地之间,遵循于自然法则。按照“道”之准则来做事和处世,返璞归真,才能成为人生智者。
“知白守黑”,也就是在教导人们面对复杂的世俗社会,怎样更好地做到为人处世。首先,自己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是非黑白和善恶对错。再次,要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境界,外表愚钝,内心澄明,看破而不说破,遇事宠辱不惊。最后,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与世俗之流同流合污,而同“大隐隐于市”的高人那样,心灵上总是能做到独善其身,守住一片宁静。
老子的“知白守黑”是一种哲学。中国古代的哲学主要体现在《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就是为天下认识自然提供一种认识方法。白,就是“有”,是“显”物质;黑,就是“无”,是“隐”物质(暗物质);白,是“动”,是“进”;黑,是“静”,是“退”;白是“器”,是“存在之物”;黑是“道”,是“存在”的本源;白是已知的世界,是知识的领域;黑是未知的世界,是信仰的空间。所以,“知白守黑”才是人生完善又完美的境界。
在现代,我们人类就犯下了“拥白弃黑”的错误,也就是执于一端,只知白不知黑,只要白不要黑,只要强不要弱,只要进而不懂退与回归,结果也就酿成了今日的生态灾难,毁坏了人类生存的根基。表现在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上,那就是只重外表,不重内心;只重物质,不重精神;只讲科学,不讲信仰;只讲手段,不讲道德;只想发财,不肯节俭;只求升迁,不愿隐退;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当代的灾难与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类逼上回归之路。有哲人说,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回归于“道”,回归于自然规律。也就是回归于“知白守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