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2024-03-06 10:16:23)
标签:
《瀞园散语》 |
《无我》
周霄山: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至人是没有外物与自我的界限,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做到“无己”。神人则追求精神世界的超凡脱俗,不渴望功名利禄或是建立功业。而圣人是思想修养到达了极致之人,不去追求名誉地位。“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世间的种种,都是依附于一定的主体,这个主体一般是“我”,以“我”为出发点,万事万物才有了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只是表面的,我们一旦破除了它,即到达“无我”的境界。这里的“无我”不是忽略“我”的存在,而是认识到我与万物的联系与差别,从而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也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道家思想中的“无我”境界。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开悟悟道之人,我们也只有开悟悟道了,才能够真正成为“无我”之人。
通常,人们习惯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感知世界,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学识思维、层次境界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看到的,都不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而是根据自己主观意识评判后的世界,因此,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就有了争论和矛盾。那么如何才能看清真实的世界?庄子的智慧告诉我们:达到“无我”的境界,就能真正看清真实的世界。
庄子说:“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也就是,一个人忘记是非,内心就会从容舒适;面对任何事物,内心不起波澜,不受外物影响,无论是好是坏,都能怡然自得;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适应,无论和谁,都能随遇而安,当我们能够忘掉舒不舒服,甚至忘掉本我,就达到了可以看破一切虚妄的境界。因此,我们想要看清真实的世界,就要放空心里的成见,忘掉自己的立场,抛弃片面的是非对错,才能看到客观的真实世界。
“无我之境”,其实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主体的状态。此时的主体应该处于道家所谓“坐忘”的状态,即完全超脱于生死之欲、取消了个体意志的主体。只有当我们排除了个体意志,才能取消这些主客对立,实现“物”“我”同一,最终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境界。
佛家的“无我”论,是佛祖在悟道之后,对世间万法的真实性质的揭示。他悟知,一切有为法都是由无数的因缘条件和合而生,无一常住,都是瞬息生灭,变化无穷的。这就是“无常”。无常的法,就是苦,因为它们不能满足人们对稳定、安全、幸福的渴望,反而带来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种种痛苦。无常的法,也就是非我,因为它们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自体,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和支配,也不能作为人们的依靠。无常、苦、非我,是佛家对一切有为法的三相。佛祖说,五蕴非我,五蕴的和合体亦无我,五蕴之内或五蕴之外更没有我的存在。佛祖所说的无我,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去除我执,是希望人们能够真正做到无我。佛家强调无我,目的在于排除自私的观念,认为最高境界的成就,必须离一切贪欲我执。人们可以逐渐消除我执,达到无我之境,帮助人们消除烦恼和痛苦,培养慈悲和智慧,真正实现解脱和涅槃,提升人类的思想境界。
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学佛的人都应知道,我,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只是暂住在其中,身体迟早会消失,是无常的(不长久的),我们应该借假修真,提升我们自己内在的东西,所以,也就不能执着于外表。佛家中的无我,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涉及到身心的一个思想。也就是,佛家认为人们对于“自己”,存在着种种的认识和想象,而这种认识和想象往往会成为人们的束缚,让人们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静。而无我就是指,没有一个稳定、独立存在的“我”,一切都在流动、在变幻,不存在所谓的永恒、不变的“我”。
佛学中无我的概念,是指个体之间的界限与分别,以及人们对自我存在的固执和执着,都是虚妄的幻象。这种幻象建立在我们对事物的分别、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和认知、对欲望和执着的追求等基础上,使我们的视野局限于个体和物质的世界,而忽视了宇宙和人性的本质。在佛学中,人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实在性。个体之间的界限和分别,只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因为世界本身的存在。我们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和认知,也只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感觉,而不是因为存在的实体。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幻象,没有真正的实在性。
佛学中的无我概念,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首先,它提醒我们要超越个体和物质的局限,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幻象,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对物质和自我存在的执着。其次,无我概念也提醒我们要超越自我中心的思想,关注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由于我们的自我存在只是虚幻的幻象,所以我们的利益也不应该成为我们行动的唯一目的。相反,我们应该关注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涅槃重生,真正获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