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用兵之道
(2024-02-09 19:00:05)
标签:
《瀞园散语》 |
《老子的用兵之道》
周霄山:
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礼处之,杀人之众,以衰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也就是,兵器是不祥的事物,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持道有德的人都不喜欢接近它。君子安居以左为上,用兵打仗则以右为上。兵器不是君子平时乐意使用的东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既使要使用它,虽然能取得胜利,也不要以之为荣,大庆大贺。如果以胜利为荣,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一个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实现天下归心的抱负。吉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所以在军队里,级别低的将领排列于左,级别高的将领反要排列于右。这就是以凶丧之事来看待战争。打仗杀人众多,所以要常怀悲痛哀悼的心情,既使是打了胜仗,取得了胜利,也不要有丝毫的喜庆气氛,而是要像处理丧事那样处理胜利。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也就是,反对战争顺应了大道无为不争的品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也就是,善于做武士的不以武力逞强,骁勇善战者不被愤怒控制,善于克敌制胜者从不主动争战,善于用人者对人谦卑,这些都是不争的品德。这是善用他人的力量,也是合于天道之德。所以,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老子认为,大道无为,不争而善胜。以其不争,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以力胜人,以兵强天下,都是违背天道不争之德的。老子主张以道治天下,而反对战争。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也就是,虽然有盔甲、兵刃,但却无所用,无处放。也就是,即使有也都成了无用之物。老子虽然主张,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但不等于主张在社会体系内放弃行武的能力。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是要把武力隐藏起来,而不是消灭掉。大国以下小国,前提首先是大,下之才能成立,才有意义。也就是,以战止战,以武制武的原则包含在老子的战争思想中。也就是,我不打,不等于我不能打。你若胆敢打过来,我也有足够的能力打过去。以战止战,以武制武的原则是一刻也不能丢的。这些原则与老子的战争思想并不矛盾,或者说它们其实是包含在老子的战争思想之内的。我不战是因为我守无为、不争的原则,我之所以不战是因为我有能战的能力或力量在。而如果是因为没有能战的能力而不争、不战,那就不是不争,而是无能。也就不符合老子的战争思想。
老子明确反对战争,以顺应天道无为、不争之德,但仍旧坚持以战止战,以武制武的原则。老子在军事思想谋略上并不一味讲后发制人,他也讲要把握先机,就是要抓住机微之征兆及时处置,制胜于先机而行为不争之道。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就是,如果事物还安定就容易维持,如果事情还未显示迹象就容易谋划对策。如果事物还脆弱就容易化解,如果事物还微小就容易消散。这些都告诉我们“先发制人”的制胜思想。但是老子的“先发制人”的制胜思想是要求“要‘先发’于无形之机微,‘制人’于无迹之‘不争’”。这就是老子军事思想的独特之处。
老子认为,柔弱处上,强大处下。揭示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必然现象。世界上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到最后都不能避免兵败灭亡的结局。也就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也就是,以兵强天下,没有不灭亡的。也就是,以兵强天下,注定是一条自取灭亡的不归路。所以,战争总要走向自我毁灭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则莫之能胜。”也就是,水其实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但却以天下最柔弱的形式存在。能坚强,却不居于坚强,这是老子所主张不争之德。没有坚强做前提,不争就没有意义。蕴含着无限多的能量,同时又能以柔弱不争的形式存在,才是天道无为的表现。于用兵行武,道理是相同的。
弱不是消极,而是一种顺应。“弱者道之用”指的就是对规律的顺应。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示弱,而且是心态上的示弱,不只是行为上的示弱。所谓心态上示弱,就是不着急,静静地等待事物发生变化,不要猜测它什么时候变化,也不要怀疑它会不会变化。“弱”就是这样,永远顺势而动,不勉强,不强迫,自然而然。这也就是无为。
水的智慧可以总结为“柔弱胜刚强”的军事思想。在老子看来,事物是“守柔曰强”“势强必弱”的。老子认为看来柔弱的东西,由于它的内敛,往往比较富于韧性,看起来比较刚强的东西,由于它彰显外露,就往往是不能长久的。“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柔克刚”,这些都说明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军事思想的智慧。
老子认为战争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因此他反对“以兵强天下”,反对主动的去挑起或发动战争,他认为那些挑起或发动战争的人都会“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说强暴的人是不会得到善终的。这既是对发动战争者的诅咒,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强烈反对。实际上,反战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长久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我们民族都是持守反战态度的。
老子在军事上遵守“不敢为天下先”的谦让之德,在战略上坚持以客带主,以守应攻,后发制人的被动攻势,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用兵而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也就是,善用兵谋战的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议论,“我不敢采取主动的进攻而采取后发制敌的被动守势,不敢冒进一寸而宁肯后退一尺。这就是讲后发制敌要行军于敌军所不行,要袭敌于敌军所不背,要擒敌于敌军所不防,要摧敌于敌军之轻敌和空虚。用兵上的灾祸没有什么比轻敌更大了,轻敌就几乎是葬送了国家、军队、万民这大宝。所以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柔慈退让,后发制人的一方必定获胜”。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先强之;将欲废之,必先举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就是,将要使其收合的,先要使其张开,将要使其削弱的,先要使其强盛;将要废弃的,先要兴举;将要取得的,先要给予。这就反映了老子的欲擒故纵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以退让为基础的后发制胜的军事思想。
老子主张“以奇用兵”,强调了灵活、变通、出其不意的作战风格。他提出“兵者,诡道也”,意味着用兵应该善于变化,制造出敌方无法预料的局面。同时,老子也强调了“兵贵胜而不贵久”,即用兵应该追求快速取胜,避免长期作战导致的损失和消耗。
老子还强调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即要用弱者的姿态来面对强者,以柔克刚,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内涵在于有所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善于守弱、守小、守下。老子的用兵之道也符合这一思想。不过,战争也不是可以绝对避免的。比如,有别人来侵略我们,这个时候,就不能一味守弱退让,自己的军事能力一定要具备,我们可以不主动炫耀武力,但绝不能不修武备。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这就是说,我们有利器,具备足够武装力量,只是我们平时只是将它隐藏起来了。也就是,守弱不等于不修武备,有足够的力量只是不示于人,才是守弱的意义所在。我们自身强大,但不向人炫耀强大,这叫守弱。不修武备,没有力量,一味退让,这不是守弱。如果没有自身强大作前提,守弱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战争无论胜负,都要以恬淡对待。败了不恼不悔,胜了不骄不躁。将军是执行杀人命令的,所以,即使是取得了胜利,也不要大番庆贺,也不要为将军们加官晋爵。也就是,如果美化胜利,提高将军的地位,那就是热衷于战争,乐于杀人。一个乐于杀人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老子是非常痛恨战争的。他反对尚武强兵,主张以道佐人主,而不以兵强争天下。但是,他并不是绝对地不修武备。强大武备终归是和平的最大保障。他主张“国之利器,不示于人”。所以,老子说“大国以下小国”,是说大国要谦下对待小国,并不是不修武备。大国,就是强大之国,强大的国家,隐藏了自己的武力,以谦下对待小国,就叫“以下小国”。拥有强大的实力,才是大国。大国隐藏了实力,以下取小国。这就是强大的无为,即强大的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国之利器不示于人,不到万不得已,不采取武力。即使采取了武力,也不要美化胜利,美化战争。上述这些都是老子的军事思想,也就是老子的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