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德格尔与《道德经》

(2024-02-12 15:52:02)
标签:

《瀞园散语》

《海德格尔与〈道德经〉》

周霄山: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海德格尔有一副中文对联,就是《道德经》中的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而且这幅对联还有一个横批天道。为海德格尔书写这副对联的,就是中国旅居德国的哲学家萧师毅,书写的时间是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海德格尔请萧师毅用中文书法写出这两行字,萧师毅就把这各有八个字的两行文字,书写在当时能找到的羊皮纸上,之后还把天道两字当作横批写在中间。

海德格尔后来解读过这副对联: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道路之中,以致它能发出光明?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天道。不过,海德格尔只是从字面上不完整的了解了老子这两句话,而与这两句话的精妙含义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只是意识到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而他自身的修为还未能开悟悟道。

海德格尔当年很想用德文来注解翻译老子的《道德经》,但是由于很多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使得这一想法始终没有实现。晚年时的海德格尔,面对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副中文对联,直到1976年去世,由于他始终未能开悟悟道,所以也就未能真正领悟老子思想的真谛。

其实,在近代和当代的西方,有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已经意识到了西方文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就想从中国文化中来为西方思想寻找出路。不仅仅是海德格尔,我们只要搜索一下类似于 中西方名人评价《道德经》这样的网页,仅仅在德国一栏中,就可以看到启蒙运动学家康德、哲学家黑格尔、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哲学家尼采等,都对老子的《道德经》大为推崇,德国的前总理施罗德还呼吁全社会要重视中国的《道德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其实,这两句话就是老子传授的获得智慧的方法,也就是开悟悟道。老子所说的“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是天地之母,也是那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而这个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以道是虚无缥缈无形无状的,道的作用却是能生万物生生不息的,虚无缥缈的体有着生生不息的用。只要我们的心灵也能达到道一样的虚无,也就能得到生生不息的道用。如果我们能够开悟悟道,也就能够获得智慧了,也就能够悟知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也就是真理了。我们只要开悟悟道了,自然也就能悟知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历史上几度沉浮,即使在改革开放复兴国学的近几十年,《道德经》依然是不温不火,与其所蕴含的大智慧不相匹配。与此相反的是,西方各国对《道德经》却情有独钟,持续火爆,到2016年底,《道德经》的销量就超过了《圣经》,高居经典销售的榜首。

曾经有一位旅德华人在回国探亲时,一位德国朋友托他在国内捎回一本原滋原味的中文版《道德经》,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觉得在中国别说买一本,就是买一车皮也不成问题。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回到国内找了好几家书店,竟然没有找到一本《道德经》。更让他吃惊的是,有些书店的老板甚至不知道老子是谁。在这位旅德朋友看来,中国人不知道老子,就像德国人不知道康德一样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中国的现实,中国人确实不像西方人那样重视《道德经》。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道德经》的研究者代不乏人,但却未像西方那样形成热潮。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里,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科技发达,人文昌盛,逐渐形成了西方中心论的潮流。但为何到了二十世纪,反倒推崇起东方文化,尤其是《道德经》了?

西方人为何推崇《道德经》?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与中国道家文化几乎同时。但西方文化发展到近现代,走向了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独到见解是,发现了西方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尖锐问题,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创见。到了晚年,海德格尔忽然发现他的见解与二千多年前《道德经》竟然不谋而合,他惊叹于老子的超前智慧,他感到无比震惊。自此海德格尔对《道德经》手不释卷。二战后,海德格尔潜心研究《道德经》,他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旅居德国的中国哲学家萧师毅,二人聊起《道德经》,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决定联手解读翻译这部伟大的经典。可是合作不久便产生了分歧,萧师毅说海德格尔不懂中文,海德格尔则说萧师毅不懂老子。

那么,海德格尔又是如何解读老子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时期,就把研究探讨的重点放在宇宙万物的起源上,从亚里士多德起,就提出形而上学之说,重点研究变化的现象背后那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到底为何物。到了海德格尔时代,西方对存在的研究出现了偏差,他们看待存在,看待复杂多变的万事万物,焦点放在了万物的独立图象上,而忽略了图象背后的根本。也就是从希腊人开始,直到海德格尔时代,学者们把存在物存在本身割裂了,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之为体,德之为用,道与德分道扬镳,道找不到附着物,德找不到本体。在此思想指导下,西方世界先后出现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求权力的意志、求力量的意志。到了尼采时代,又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这个走偏了方向的主要发现者,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跨越笛卡尔、尼采等,直接回溯源点,提出关键是认识存在本身,人类作为存在者,也属于存在本身。这个存在本身是什么?就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就是老子说的那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就是那个生万物的“道”。在老子看来,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宿,是循环往复的整体,它的存在是永恒的,是超越的。海德格尔惊喜地发现,“道”的内涵同西方哲学核心存在本身是那样地高度契合。

因为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万物离不开,而道生万物的万物,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它有万般可能:可能增强,也可能渐弱;它可能存在,也可能消失;它可能一直以一种形态存在,也可能变换成另一种形态存在。但这些万物的强弱与生灭,都不影响的永恒。是超越的,无始无终的,虽然它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但是,作为存在本体,却是宇宙真理。

智慧是相通的,文明是相融的。它不受历史的局限,也不受国界的限制。不仅海德格尔,西方名人评价《道德经》,在德国,从启蒙运动学家康德、哲学家黑格尔,到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哲学家尼采等,都将老子和《道德经》奉为圭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呼吁全社会重视中国哲学《道德经》,建议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也不仅在德国,几乎西方各国的历代名流精英都给予老子和《道德经》以高度评价。中西文化虽然各具特色,发展路径有所不同,研究方法也各有所专,但其精神本质却是殊途同归的,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相通的。

海德格尔曾经作报告,写文章,公开承认,他的哲学概念:遮蔽,去蔽,敞亮,来自中国老子《道德经》的敝则新,并且表达了对于老子的感激之情。这也实证了,西方哲学关于无的哲学概念,来源于中国哲学。老子的《道德经》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哲学。

实际上,《道德经》所说的“道”就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也就是真理,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是不能用有限的语言文字完全准确地表述清楚的,也就是,只能悟道悟知,而不能言传的。只要我们能够悟道,也就能够获得大智慧,有了大智慧,也就具有能够悟知一切的能力了。其实,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少数圣贤、伟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和大宗教的创立人就是悟道者,他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悟道而获得智慧的可能性,我们只要悟道了,也就能够悟知《道德经》中这同一个“道”,也就是这同一个真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善行无辙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