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虚静

(2024-02-06 15:56:57)
标签:

《瀞园散语》

《谈虚静》

周霄山: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就是,我们保持内心世界的静虑,可以令人神志清明,能够洞察一切,明辨任何细微之变。内心的宁静使人得以清明澄澈,不至于迷失蒙蔽。人之所以难于做到心灵的虚空,是因为。人生于世,需要穿衣吃饭,不可能做到无乃生物之本性,抑制或者泛滥都是极其危险的。虚静,从生物性角度讲,就是抑制欲望的膨胀,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节制物欲,克制情欲,将精神境界和人格锻造放在肉体感官的享乐和追求的前面,从而始终保持心境的宁静、恬淡、平和。佛家所谓贪、嗔、色三戒,其实就是告诫人们要淡化欲念,清空心灵,也就是要保持内心虚静。道家则强调摆脱功利欲望,绝圣弃智专注于主体心灵的观照,以达于凝神的境界。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心斋”“坐忘。嵇康说: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衿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心不存于衿尚是指剔除个人的主观好恶;情不系于所欲是指摆脱个人的私欲偏好。

虚静的高级境界是进入空明的状态。空明即心灵的邈远空阔,这是一种没有私虑杂念和功利诉求,精神专一,万虑消沉”“心地空明的状态。因为心灵虚空静虑了,思维就会流畅,筹划就会细致入微,不至于出现疏漏。庄子所说的虚静的最高境界乃是“心斋”坐忘。也就是超越功利欲望,超越自我意识,进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境界。

所谓虚静,重点指的是清虚状态的一种入静。清虚指的是清除了杂念,清除了病因,清除了病症,清除了病态,身体内心轻松了,肉体健康了,这么一种状态。在修练修行当中,要把私心杂念清除,要把疾病清除,要清除肉体内臃肿的、多余的水分,多余的脂肪,多余的包块。这一些对虚来讲都是实的东西,要清除。要达到虚静的境界首先要使人的精神静下来,排除来自外界的一切干扰和私心杂念,使心胸能容纳万物,即达到胸中廓然无一物的心境。还要求能够达到物我两忘的凝神境界,这种境界要求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一体神化境界。虚静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老子思想中的致虚极,守静笃,这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达到空虚无物的极点,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坚定不移。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虚静”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质。

首先,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关注自己的心,不要被事情本身控制了,忘记了心灵的状态:我们是被妄心控制了,胡思乱想;还是始终安住,不生执著,不会慌乱,从容淡定?如果是后者,就叫虚静。做什么事,都要养成从容、按部就班、不急于求成的习惯。日久天长,浮躁的心就会沉淀下来,我们的生命也就变了。

当我们明白虚静的心态时,我们的身上就会出现一种不一样的磁场、生物场。它是一种生命表征,证明我们的生命发生了客观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学会不去计较,学会绝思绝虑,不要想太多,事情来了就应对它,做完之后,不管怎么样都不去牵挂。这样,我们就会慢慢变得专一,做什么都很专一,我们的执著就会越来越少。当我们没有任何执著时,我们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时,我们的真心就会跟天地灵气合二为一,我们就能采到天地之灵气,我们会觉得非常轻松。这就是打坐让人身心舒畅的原因。

实验证明,一个人就算非常疲惫,一旦进入无我的虚静状态,并且安住上若干秒之后,他的所有细胞就会充满活力,这就是入定。这说明,宇宙中可能有着某种能量,当我们的生命频率接近它、甚至跟它达成一致时,它就会成为我们的生命能量。哪怕我们很累很累,只要眼睛一闭,心放空,在虚静中待上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我们的生命就会重新充满能量。过去的很多修道人也有这种体验,他们可能结不了丹,可能修不成阳神,但他们都有过这种体验。他们都曾经有过跟大自然合二为一、身心皆忘的瞬间。有些人不贪恋红尘中的娱乐,醉心于修道,就是因为这种状态太美妙了,比红尘中的任何享受都更加美妙。

所以,我们如果觉得累了,不妨给自己的心放放假,把所有事情都忘了,在一种没有执著的状态中静坐一下,但不要求有什么结果和觉受,如果我们有造作心的话,我们是进不去的。哪怕在做事的时候,我们也要训练自己,让自己进入虚静的状态,不执著过程,也不执著结果,一边专注地做,一边观察万物的变化。永远不要被纷繁的现象和变化卷进去,永远不要迷失,永远不要渴望什么不变,也不要害怕什么会变,该变的时候,它都一定会变。我们执著不了,不如让自己安住在虚静之中,享受生命最美好的礼物。像老子那样,将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永远不被搅进去,永远这么淡淡地活着。

心静下来,淡淡地活着,我们的气就会调和,就会清净。这时,我们就会出现“道貌”。现在人们一说“道貌岸然”,就是在讽刺别人,但是在过去它不是贬义的,道貌是一个很好的词,就像呆若木鸡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一样。所谓的道貌,是我们修到一定程度了,身上已经没有红尘的浊气,有一种超凡之气。很多修道老人身上都有道貌。只要专心地修道,我们身上就会出现一种清灵之气、清净之气。

道家说的采丹也是这样。在虚静的状态之中,我们的生命会分泌出一种东西。现代医学称之为内分泌,道家称之为精气神的精气,藏传佛教称之为明点。当一个人非常焦虑时,他的内分泌就会失调,久而久之,他就容易得抑郁症,或者狂躁症。所以,抑郁症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问题。如果他破除所有执著,始终安住在虚静状态之中,没有牵挂,大自然就会给他补充精气,修复他的身体,他的病就会慢慢好起来。还有,在所有牵挂之中,情是最可怕的,情欲、色欲最伤身体。所以,一般来说,过去修道要求戒掉情欲,斩断情欲,不能牵挂儿女私情。而当我们进入虚静状态时,就能把大自然的能量摄入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所谓的采天地精华、吸日月灵气。这不用专门去学,我们只要进入无执、无我、安静、专注的状态,自然就能做到。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试一试,找到感觉时,就尽量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常态。比如,睡觉之前,我们可以把自己观空,在一种没有杂念的虚静状态中入睡。做事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入空,在虚静中生起观照,在这种无执的境界中做事。如果能进入这种状态,进入这种境界,我们就实现了“归根”,我们的气和精都能归根。这也就是摄心,也就是不要让心气散在外面,消耗得太多,否则我们会非常累。当我们慢慢地实践,成为习惯之后,我们就会经常得到大自然的滋养,我们的精气神就会变得很足,我们就会出现神光、灵光。所以,我们打不打坐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虚静的心态,当我们没有杂念,没有执著,向往一种美好的正能量时,本身就是在修道。当然,我们修道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为了悟道。因为悟道才是我们的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

    道家修养之主旨乃为“致虚极,守静笃”。世间一切原本虚静,万物之生命皆由“无”生“有”,再由“有”至“无”,终乃复于根源,而根源则为“虚极”,“虚静乃生命之本也”。欲追寻万物之本,必执“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之态,乃至“虚、静”。惟“虚、静”方能“涤除玄览”,即除一切杂念,至心灵虚空,至内心澄静,方能明观大千世界。虚、静乃为自然与生命之本。庄子说,“致虚守静”之境乃为“心斋”与“坐忘”。人至“虚、静”之境,必忘世间万物,忘己之存,远离世俗,不受私欲杂念之扰,以无知、无欲、无求之心,感受世间之“道”,以达物我“物化”之态,方能真正体悟自然,悟识自然,真正与自然相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心开二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