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心开二门

(2024-02-02 18:39:58)
标签:

《瀞园散语》

《一心开二门》

周霄山:

一心开二门。一心,是清净心,也就是真常心。二门,一个是生灭门,也就是有限门;一个是真如门,也就是无限门。生灭门就是一切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有生有灭的,我们的身体有生有灭,我们的想法有生有灭,我们的情绪有生有灭,我们的家人、我们身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有生有灭,也就是有限的;真如门就是不生灭的,真如就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也就是无限的。

《大乘起信论》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一心开二门一心就是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指超越的真常心。自性既是清净,则非虚妄染污,所以是属真常心,真是真实不虚,常是恒常不变。此真常心是一切法的依止,所谓一切法,就是包括生死流转的一切法,以及清净无漏的一切法。这一切法的两面,都依止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二门”,一是生灭门,指的是生死流转的现象,有生有灭,刹那变化,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另一是真如门,即开出清净法界门,真如是针对无漏清净法而言的。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说明清净法其方式是直接的方式,对于有漏染污的生灭变化,则非直接的方式就可以说明,此必须经过一个曲折、跌宕。这个曲折,即是无明的插入,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无明的插入,即所谓的无明风动。因为我们的真心虽然本来清净,但只要一昏沉,只要一念忽然不觉,随即堕入无明。而无明是无根的,亦没有一实体,它只是我们于忽然一念不觉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昏沉相。《大乘起信论》将无明比作风,无明风一吹动,平静的心湖就会兴起波浪。波浪并不是水的本性,波浪之兴源于风吹水动,然而风是没有根的,只是空气的振动,所以风一停止,波浪也就随之消失。

这无明风是从何而来的?也就是,因为我们有感性,所以常为物欲所牵引,因而有无明,有昏沉,这即表示人是有限的存在,所以人的意志不是神圣的意志,而是人的私欲,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随躯壳起念。我们平常都顺着我们的躯壳起念,而非顺着良知起念。本来我们若顺着良知起心动念,则无一念昏沉的无明,亦不会有平地起土堆的情形。可是我们有躯壳,我们有感性私欲,所以才有无明昏沉。

依佛家的说法,如来藏直接生起清净法,即名之为生因。但是对着有漏生灭法则非生因,亦非了因,而是凭依因。也就是说,生灭染污法只是凭依如来藏起现,并非从清净的如来藏直接生起。假如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通过实践,我们自觉地要生死流转法,这中间也是一种辩证的过程。这就好比菩萨道的留惑润生。惑本是迷惑、烦恼,菩萨早已可断除迷惑,不再烦恼,但他保留这个惑,为的是要润泽众生。因为若是菩萨太清净了,也就不能有难得糊涂了。这就好比水至清则无鱼,如果菩萨太清净了,不能和众生一起生活,如何能度众生?所以唯有菩萨的慈悲心怀,才能自觉地留惑润生,这是智慧。

佛家将见闻之知转为识,最后转为智,化掉识,不然对于佛家来说就成了执。而他们的道德层面也就是德性之知讲究空。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的本体。在王阳明的四句教中,提到了心也就是本体,还有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意之所及所在,就是物也就是事,而正事就是心。同时这也就是体与用之间的关系,心就是本体的体,意和物就是用,当我们用之后就要复归本体,这也就是回到本心。

《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即是真常心之系统。中国人之所以特别喜欢真常经,是因为真常经所蕴含的义理很合乎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对于真常经所主张之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很容易了解。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圣人。”

依照中国哲学,都不把事事物物只当现象看,因为一草一木既然是物,自然就有其为物自身之意义。那么我们对于眼前的行动,不但可以视其为现象,同时亦可将其当作物自身看待。因为,不只是物理世界的现象物或山河大地,即便是行动本身亦可以视作感触直觉的对象即现象。既可视作现象,自亦可视作物自身。中国人讲道德实践,一定从性即理讲到心即理,如王阳明强调的良知”“本心。而佛家则讲自性清净心。我们人是有智的直觉的,因此,我们的“良知”“本心”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都是当下可以呈现的。

一心开二门,只有这个心是平等的,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明白了这个心是平等的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心有二个门让自己走,一个门是真如门,是不动的,是完全能总摄一切的。我们体悟到真如门的时候,我们发现不但自己活得非常真实,自己当下能说话、能走路、能吃饭、能读书,每一件事情没有大小好坏之比,因为我们的心平等了。在心平等的时候,我们走路是这样,我们在讲也是这样,他人在听也是这样,不会说讲跟听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觉察到真如的、真实的、如如不动的、在心不动的这个状态下,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它没有区别,它不需要谁成功,不需要谁失败,不需要好,不需要坏,它完全保持着最高的统率状态,所以叫总相门,能够统率我们生命的所有,能够统率我们的真如和我们的生灭。

我们每句话讲完,讲的时候是生,讲完就灭,一直在生,一直在灭。我们身上的每个细胞一直在新陈代谢,时间一直在流逝,但是在真如门面前没有关系,它完全是平等的。是小孩或者老人,在这里没有区别,我们不会说自己活够了,活不下去了,或者说自己还要继续活,没有继续活,也没有活不下去,因为在真如门里面心是没有动摇的。没有动摇的心里面是没有伤害的,我们体悟到心没有动摇的时候,它对所有的众生都不会伤害。

在真如门里面,我们觉得自己都一样,没有丝毫的区别。因为在心真如门里面不需要用好坏、是非、长短、年老年轻去分别,而且这颗心,我们体悟到自己是这样的,其他人也是这样的。没有哪个人跟我们有区别,所以当我们体悟到这一点,这才是找到了生命终极的归宿,可依靠的地方。在这个依靠的地方,还有另外一个门,就是生灭门,生灭其实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出现,我们大家基本上比较怕肉体失去的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

当我们在真如门看到生灭门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生灭不是几十年以后才发生的死亡,不是有一天在哪里以什么状态死才叫死亡。生灭其实是分分秒秒都在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的新陈代谢,每秒钟我们都有无数的新陈代谢,时间每秒钟都在流逝。所以无论是空间时间,总是在生灭的现象当中存在着,这个存在一秒钟也不会停留。每一个事物都在流逝,我们在得到的时候就已经在失去。我们一出生就走向死亡,死亡就像迎面射来的一只箭,我们在人生路上往前走一步,这支箭就离我们近一点。时间这支箭笔直地射向我们,就是从生到死的两个点,中间这一条线是我们的人生。在这样一个生命现象下,真如门一直不动,生灭门始终演绎着各种各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们有许多人一直去执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结果被洪流冲击得不知道东南西北,晕头转向。我们的心灵基本上都无家可归,因为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归宿,靠得住的地方我们没抓住,我们抓住的只是生命的洪流。也就是,当我们参禅的时候,妄想就是自己身边的洪流。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念的佛号念一句丢失一句,念的时候是生,念完了就是灭,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也是在生生灭灭,我们不念佛,在那里念妄想更是生生灭灭。念佛转着转着,由于功德成就、信心具足,还能往生净土。我们念别的东西,念什么就往什么地方转,我们的生命就呈现那个状态。

在这样一个知识的世界里,所有生灭现象就构成了我们的知识。知识太多了,我们学一辈子,所有的知识就算都让我们学完了,我们的生命还是迷茫,因为我们还没有归宿,生命中根本的智慧没有打开,没有依靠的地方。佛法第一要打开总相的智慧,找到金字塔的顶尖。摄别归总的修法就是要在生活中去观察,把生命当中所有的差别相摄持过来,找到它的总相。对我们来说,就是这个心开二门,我们现在开的都是生灭门,真如门也在这里开着,但是真如门好像被我们屏蔽了,也就是,我们中间隔了一堵墙叫无明,无明这堵墙非常严重,就是不了解自己,使我们生命的本质变成一个盲点,盲点就是对自我的了解是处于盲人的状态。所以,非常需要我们能够开真如门,也就是非常需要开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根本智慧。

一心开二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人人皆可为圣人。”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成佛为圣的潜质,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只能开一个门,也就是生灭门。而只有极少数人通过人生的修行和经历生死磨难,才能够有幸开悟悟道,才能够开真如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开真如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袭明
后一篇:谈虚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