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
(2024-01-19 12:13:58)
标签:
《瀞园散语》 |
《绝圣弃智》
周霄山: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如果绝弃所谓的圣人和聪明智巧,老百姓就能得到百倍的好处;如果绝弃假仁假义,老百姓就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如果绝弃巧诈与财利,天下就没有盗贼。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都是少数人给自己谋利的工具,而不是所谓用来治理社会的,因此,要想人们心安理得,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就要绝弃那些假伪的仁义道德,才能杜绝忧患。如果有人依靠聪明才智把自己伪装成圣人,实际上是最坏的恶人。他们的聪明才智极有可能被少数人所利用,成为鱼肉老百姓,扰乱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用所谓圣人的言行标准来约束整个社会,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这里特别要说的是,道家认为,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够称为圣人,只有悟道后获得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也只有悟道的人才能悟知宇宙万事万物的奥秘,也只有悟道才能生出无穷的智慧,智力来自于大脑,是低级而有限的;而智慧来自于心灵,是光明而无限的。其实,真正的圣人是“和光同尘”的,是不会把自己看成是圣人,也是不希望人们把自己看成圣人的。而所谓的圣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圣人。所以,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其实是指绝弃那些没有真正悟道的所谓圣人和那些只是智力的所谓智慧。老子所说的“绝仁弃义”,也是指绝弃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什么也不做的假仁假义,那些假仁假义其实就是在欺世盗名,对社会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老子所说的“绝巧弃利”,也是指绝弃有些人会在利益面前变坏,这些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反而会认为自己非常聪明和手段巧妙。
治理国家也要做到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过度干涉老百姓的生活,不要用所谓圣人的那一套所谓的圣智、仁义、巧利来折腾老百姓,来盘剥老百姓,而是要还利于民,老百姓自然会过上正常的生活。所以,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是稳固社稷、造福百姓的基础。
老子之所以要“绝圣弃智”,也就是因为智力既可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导致灾难,而这种灾难往往是致命的。智力最大的“罪过”在于它扰乱了人心,而人心一旦扰乱了便无法控制。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也就是,人们一旦有了智力和知识,就要去弄清真假、对错,分别善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所以,天下就变得争论不休,谁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假善恶了。于是人们便是非颠倒,善恶不分,以至于人心混乱,天下无序。人的欲望一旦被激起,就难以制约。所以,庄子特别强调不要轻易干扰人的心灵,不要让人有过多的智力,因为过多的智力充满了危险,这种危险一旦产生,就无法约束。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也就是,大道被废弃了,才有了仁义的出现。也就是,智力是导致虚伪的根本原因,智力越发达,巧诈伪诈也就越花样繁多。由于推崇智力,也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各种不同的观点之间争论不休,天下因此而失去了安宁,原来天然的秩序遭到了破坏,人的欲望被激起,人心由此失去了宁静,人心的纯朴也就遭到了破坏,从浑沌状态进入了聪明状态,分别心和对立心也就随之而产生,这种聪明必然会导致人们之间的争斗。首先,智力使人们相互争斗,相互倾轧,从而失去了人的纯朴天性。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道德因人们争夺名声而丧失,人们为了相互争斗就加倍的费尽心机地动心思。因此,“名”使人们相互争斗,智力则成为争斗的工具。其次,智力激起了人的欲望和不知足,而欲望和不知足更加加深了人们之间的争斗。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也就是,人要是不知足,就永远有欲求,心灵就不可能安宁,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倾轧也就不可能停止。所以说,知足才是最大的满足。
因此,老子庄子主张,不仅要消除智力,使人回归无知无欲的状态,而且要消除使人产生欲望和争斗的各种社会条件:“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则无不治。”也就是,如果人们没有争夺的欲望,也就不会产生怨恨,没有怨恨,天下就太平了。智力使人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夺,智力使人尔虞我诈,智力使人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忘记了背后隐藏的致命危险。智力既可以为好人所用,也可以为坏人所用,既可以用它来行善事,也可以用来作恶。而要消除它的坏处,也就只有抛弃智力了。其实,老子庄子主张使人回归无知无欲的状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度众想法,也就是当人回归到无知无欲的状态时,则更容易更有利于悟道,更容易开启自己的根本智慧。也就是,“绝圣弃智”是为了“成圣具智”,也就是,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和具有真正的大智慧。
善人和恶人都可以利用所谓圣人的礼法制度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就是“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庄子把这些都归罪于所谓的圣人,因为所谓的圣人教给人们以知识,使人有了知的能力。人们本来生活于原始淳朴的状态中,无知无欲,而所谓的圣人教导给他们智力,发明了种种使人聪明的东西,结果使他们失去了天性。也就是“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心是行为的根源,当人在原始的无知无欲状态中的时候心中并无好坏、高低、贵贱的观念,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没有这样的区分。他们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诡计、伤害他人这样的事情,所以也就不知道去做这些事。所有的罪过都是由于所谓圣人的“启蒙”,使人有了智力,人一旦有了智力,其素朴的天性也就失去了。有了所谓圣人所制定的法则,人们的天性就受到了破坏。那么,也只有消除了所有这些人为的东西,人们才能够恢复其本来的状态,重归于素朴。
庄子的这些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智力的另一面,这就是它的负面效应,也揭示了人类的所谓“文明”对于人的天性的伤害。人类的种种发明,当它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就会违背发明者的初衷。如现在的高科技,本是用来增进人类福利的,但也有人用来犯罪。同样,人类所创设的各种制度,其本意也是为了人的福利和幸福,但无论理论上多么好的社会制度,一旦成为现实,就往往违背了创始者的本意,反而成为束缚人的桎梏。原因就在于,一旦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和规范,那么这种制度和规范就会给某些人带来好处,所有的人也就会想方设法来获取这种好处,为此他就要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人们的真实本性也就丧失了。所以说,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日益繁复,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进步,相反,倒是意味着退步;不意味着文明,反而意味着野蛮。因为,这种繁复只能说明,人已经失去了天性的纯朴和善良,而只有借助于外在的法律和规范来约束了。人成了他自己所创设的制度的奴隶,这些法律和规范成了束缚人的镣铐。也就是,法律制度的发达并不意味着人的文明,相反,意味着人的纯朴本性的丧失,意味着人心的阴险和堕落。
在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作为已经完全被科学技术所包围的我们,可能一时很难接受老子庄子的观点。不过,我们在享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好处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它所带来的种种害处。人类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人类的智慧远远不能控制自然,因为,无论科学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宇宙自然是无限的,人类以有限的智慧是不可能控制无限的宇宙自然的。不得不说的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越快,人类的自我毁灭也就越快,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当然,人类今天已经无法放弃科学技术,但必须应该正确慎重地使用它,否则我们人类就会提前毁灭。这其实也就是老子庄子思想对于当今人类的意义之所在。
老子庄子是从根源上来审视人类的认识活动和智慧的。若是从眼前的、局部的角度看,那么认识和智慧似乎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好处,但从根源上看却不然,人类淳朴的天性正因这好处而受到了根本性扰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人类的伤害是根本性的,因为人心一旦受到扰乱便不可能再恢复到淳朴的状态了。正是由于老子庄子看到了知识、智慧的这种双面性,他们才主张“绝圣弃智”。老子庄子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也是终极性的,他们并不是没有看到知识、智慧给人带来的好处、方便,而是深刻地看到了智慧的双面性,看到了智慧背后隐藏着的危险,所以才提出这样一种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的,老子庄子的这个观点也就是“弱者道之用”。也就是,“绝圣弃智”是为了“成圣具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也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和具有真正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