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性写作

(2023-11-08 10:20:59)
标签:

《瀞园散语》

《自性写作》

周霄山: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写作,有的人把写作看作是工作,也有的人把写作看作是文学艺术,其实,我们更应该把写作看作是修行,也就是,写作要信任自己的心,在每个当下以专注、开放的态度,洞察生活的细节,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注重写作过程中内心状态的呈现,争取达到“流淌”内心的想法。也就是,用我们的内心文思“流淌”自己的观点,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我们许多写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写作时,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表达的想法并不一致,这样的文章很假,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的。我们如果想让自己的文章具有生命力的话,就应该注入我们自己的情感、思考和真实想法。想让自己的文章具有生命力的话,首先要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要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的想法才是真实的。写作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内心就能够得到解放,自己的内心就不会有挣扎和伪装。我们直面内心的想法就等于开启了通往内心世界的门,把我们的想法、情感、信仰抒发出来,也就是让文字自性地流淌出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尽早地达到写作的忘我境界,自性写作就是让心放空,让自己消失,写作只是在流淌自己的思绪而已。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众生皆有佛性,佛讲法时,他所讲的法都出于他的自性,也就是佛说的真我。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如果我们能联结真我也就是自性,我们就是佛。写作也一样,我们的自性里充满了无限的智慧和德能。当我们联结自性,我们的智慧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自性写作,就是我们与不再是二元对立,我就是佛,佛就是我,我佛不二,这也是证得了空性境界,在这种状态下写作,就是自性写作,就很容易流出生命本有的智慧。写作是一场修行,当我们能够面对内心,敢于抒发表达,我们一心向善,我们的行为也就更合乎大道了。

罗兰说:写作不应该只是为了发表,当然更不是为了稿费和虚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认识真理后的独白。当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了写作的本质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有更多的思想和灵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服务,我们不再受到世俗的羁绊,我们会跟随我心,写出我心,记录流过自己内心的思绪,为追求与表述真理而写作。

世界是有灵性存在的,灵性中有一种存在是自性,我们许多人本身就有的自性没有被开发出来。我们应该去体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做可控的自己,过能够把持自性的人生,因为,自性本是我们身心的一部分。当我们真正接纳了自己,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在灵性的世界里自由的飞翔。

信仰的本质就是相信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存在,当我们认可和向往这种存在时,就产生了信仰。在信仰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得到一种 “灵感”或者“超自然”的力量时,我们就能够“自性写作”了。我们认可这种存在,实现这种存在,升华为这种存在,与之融为一体时,就会进入“自性写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与“神”、“佛”不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如佛家所说的“佛就是我,我就是佛,我佛不二”了。这也就是证得了空性,在这种状态下写作,就是“自性写作”。这时,我们也就会很容易流出生命本有的智慧了。

我们每个人本身都俱足这种智慧,由于各种世俗的障碍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将这些世俗的障碍叫做“业障”。业障的本质,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会妨碍我们本有智慧光明的显发。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这种障碍,就会像驱散了天上的乌云,这时,智慧的阳光才会照亮我们,我们将其称之为“心中流出本有的智慧”。所有高层次的写作都是在自性境界中流淌出来的,它不是思维的结果。所以,佛说,谁说我讲法,就是在谤我,我连一个字都没有说。为什么?就是因为佛说过的所有内容,都是在自性境界中流淌出来的。他没有讲法的概念,也没有讲法的执著,因此,那法是流自自性的。在这种空性证境中,众生与诸佛是一体的。达成这种境界者,就被认为是证得了法身。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达成自性,能够安住自性,就能够生起妙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自性,都能控制自己的心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性写作”。我们在自性写作时,会觉得自己被一种神秘力量裹挟着,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很多东西。当我们说“自性写作”时,也就是相信有一种超越自性的伟大的存在。不过,这种伟大的存在只有依托于自性才能生起妙用。发现自性,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开悟”。开悟后,我们就会得到一种巨大的智慧力量,随之进入相应的境界。假如我们不但能发现,而且能明白、安住,甚至驾驭它的时候,我们就能成为心的主人。

弘忍讲解《金刚经》时,惠能听了之后大悟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在惠能看来,万事万物的规律都离不开自性。自性原本就是清净的,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原本就是自我具足的,原本就是没有动摇的,原本就是能够产生一切法门的。惠能还说过: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自性,不过是因为心灵受到了迷惑,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所以应该用最好最正确的知识去开导人们,去发现这种自性。

自性是可以直接领悟的,也就是,若见自性,便获得顿悟。爱因斯坦说过:直接领悟的心是上天给我们的神圣礼物;理性思考是它的忠诚仆人。我们的社会居然把一切荣耀归于仆人,却忘了礼物的存在。这种自性对事物的理解具有直接性和突然性。自性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纯净最本真的那一部分,也是生长智慧和创意的地方。自性的领悟具有直接性和突然性,与创意的发生机制是类似的。自性是永恒的,时间不能毁灭它,因为它不曾生长;自性是不能染着的,任何污秽尘埃均不能沾染它,它是不能动摇的;自性是本来就圆满的、具足的,这与创意的圆满性是一致的。世人因为心迷,一心向外攀援,因此不能认识自性。认识自性要向内求法,回归本心,而创意的发掘也应该面向自我,向内求索。

我们现代人大多数被裹挟进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事情来不及体验就有了先验的判断,这个判断的依据是概念而不是经验。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活在概念的世界里,感受力急剧褪化。见了什么东西,先贴标签,然后用标签去引导感受,标签贴错了,感受完全不是自己的,这就造成了分裂。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名相分离,也就是名称和实相之间是分离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名称本来就是我们贴上去的一个标签,是我们为了方便认识事物,给它赋予的一个语言符号。概念是抽象出来的,一有概念,也就可能产生名相分离。

二元相对是我们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的思维范式。例如,说这里有个杯子,那么一定是指有个叫杯子的东西与周围其他东西有所不同。让杯子与周围环境这样对比起来,才可以说有个杯子,或者说杯子存在。这样的认识方法,就是以杯子为中心的二元相对为基础的。更普遍的二元对立是我们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他人相对立。这样的相对,从心行的角度去看,就是将自己作为能动的一方,简称,与被我们所认知的一方,简称,相对立起来。这个对立统称能所对立,有时候也叫做心所对立”“心境相对。如果我们把能所对立以后,我们就会产生好多种对立,有心和境的对立、自和他的对立、心和心所的对立。我们追求任何事物,经常抱着有所得的心态,如果有我的话,就有所得,如果我们看得足够开,没有我的话,就谈不上有所得,也就不会被功名利禄所惑。没有所,就没有对象可得。我们通过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断地延伸到世界里去,去感受外在事物,但是我们的感受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能所对立进一步具体到心与境的连接上来,就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香味触法六尘的相对,统称根尘相对,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相对在不同侧面的表达。能所对立和根尘对立使得我们迷惑于诸相,而看不清事物的实相,这大大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这种名相分离、能所对立的思维方式,那么将会为我们提供一种迥异于常态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文学创作当中,我们普遍会提到一个视点的问题。所谓视点的问题,就是如何观看的问题。采用的视点不同,观看的角度也会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完全不同。文学中的视点内蕴是位置的问题,实则还包含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佛学教我们不要向外攀援,而应当内观。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内蕴着悟性和灵性,它是我们所有智慧的源泉,所有创意的源泉,因此,我们根本就无需向外攀援,只需要向内观看,就可以慢慢发现它。

惠能说: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惠能还说: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惠能认为对外界的迷恋是起了邪迷受了妄念,最好的知识是向内求索,自己内心就有这种觉悟的根基存在着。他接着说:善知识!智慧关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得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便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种内在本心的智慧,它是内外明彻的,它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也不会拘泥于任何地方。

我们内在的创意可以通过内观得来,创意的原始能量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一个特质,而是等待被发掘的本能,等待被揭露的能量。也就是,创意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发掘出来的。内观的过程就是一个去弊的过程,把覆盖在我们的灵性和创造力以及潜能之上的厚厚的遮盖物一层一层地剥掉,直到让悟性自发显现出来。

高层次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自性地流淌出来的。苏东坡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东坡一生坎坷,历经磨难,被多次贬谪,可谓九死一生。但是,苏东坡一直都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来应对逆境与磨难。所以,他写文章与其文思就是来自于长期的学问积淀以及对于各种事物与特别是对于生死磨难经历的透彻感悟。所以,他写文章就像有巨大容量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能够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即使流淌千里也不算难。如果他没有经历过那么多大磨难,没有开悟悟道的话,那么,他也就不能自性地写出那么多极好的高层次文章了。

我们只有开悟悟道才能真正的超越自己,才能达到高层次的境界,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力自然喷涌,才能达到灵魂流淌。我们写作应该达到的是自然流淌,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写。也就是,让我们的灵魂自由,让智慧通过我们的文思源源不断自性地流淌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