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为天下先
(2023-10-27 10:00:03)
标签:
《瀞园散语》 |
《不敢为天下先》
周霄山:
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认为,我们做事应该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虽柔弱,但“柔弱胜刚强”。也就是,水虽处下,但“以其善下之”而“能为百谷王”。由“道”派生出来的谦虚、守弱、处下、不争等“德性”,诠释了“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让我们做事应该不争名、不争利,才能成为天下之“长”。不敢为天下先,既是手段又是原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能成器长”既是目的又是结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我们做事只有大公无私,不争名誉,不谋私利,才能有所成就。不敢为天下先,也可以理解为,不是不能为天下先,而是即使我们的智慧、能力超过了众人,也不敢把我们超过众人的智慧、能力放在众人之前。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想为天下先,要以不想为天下先为基石。敢为天下先,要以不敢为天下先为根本。
韩非子在《解老》中对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进行了诠释:“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韩非子更多的是从议事决策程序方面来解读“不敢为天下先”,并没有彰显其根本意义或全部意义。赵朴初读《韩非子》时说:“不为天下先,功成可盖世。”王弼的“唯后外其身,为物所归,然后乃能立,成器为天下利,为物之长也”的注解则更为接近老子的原意。
例如,汉代有位叫冯异的将军,为人谦让,从不居功自傲。光武帝刘秀手下将领有时在一起互相争功,而冯异则独自待在树下,从不参与,从而得了“大树将军”的美名。“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而一旦与敌人交战,他则总是冲在最前面,因而深受将士的爱戴。每逢军队重组时,将士们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帝对冯异十分敬重,有一次特意把站在后面的冯异拉到诸位公卿前面说:是冯异“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后来,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做官做人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的“不为天下先”。
通常,人们一谈到“不敢为天下先”,就会误认为是一种消极避世、保守退缩、不思进取的人生哲学,与当代的竞争思想、创新意识格格不入。这恰恰是人们不了解老子思想所导致的误读。实际上,老子向来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认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保守退缩,而是只知无私奉献,不与人争名争利,见名利就让的意思。不敢为天下先,其实还表示,如果敢于违背自然规律而蛮干的话,必定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而勇于排除干扰,决不逆自然规律而行的话,就必定会增加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不敢为天下先,其实也就是永远保持谦虚的美德,不敢为私利而争先。谦让、置后,把自己的名利放在众人的后面,反而会赢得众人的爱戴和尊崇。
实际上,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的主要意思就是:自己主观上不要想着做事是为了争第一,而是做事就是做事,用谦逊、内敛、低调的品行把事情做好,这样才会获得成就。当然,获得成就不是做事的目的,所以,自己的内心自然也就不会过分地追求成就。老子认为,用不争第一的心态及高尚的品行去认真做事就可以了,对于这样做事所取得的成就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所以,老子在《道德经》最后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要以无为的思想做事,也就是顺从自然规律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