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度众
(2023-10-23 20:20:20)
标签:
《瀞园散语》 |
《随缘度众》
周霄山: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后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众生的本体都是真如自性,皆有佛性,都是一体变现的,所以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缘。但是,众生迷悟的深浅程度不同。迷的比较浅的人,讲佛法就能相信,就能接受,是为有缘。而迷的比较深的人,则不相信佛法,当然也听不懂佛法,则为无缘。无缘当然也不是说永远都没有缘,只是现在无缘,也许过一段时间,或者多生多世以后,慢慢觉醒了,那也就有缘了。众生皆有佛性,皆有缘,只是缘分深浅与早晚不同而已。
度众者应该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度众者要有爱敬之心,不趾高气扬,不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要平等待人,真诚地尊敬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度众者要传播优秀文化,特别是圣贤的高层次智慧,尽能力提升众人的层次境界。
度众者说话应该尽可能让倾听者能从我们的话语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为了传播我们所认可的东西,更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产生一种功德。当我们随缘地去说,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时,我们的行为自然能产生一种功德,这种功德就是我们对他人的正面影响。度众者要有清净心,要诸缘俱足,才能所成就。度众者所拥有的智慧达到一定层次时,自然就会知道,需要喝水的人,是更喜欢用陶瓷杯,还是用玻璃杯,或是用紫砂壶,是更喜欢喝红茶,还是喝绿茶,或是喝花茶。最重要的是,那杯中的智慧之水确实能滋润他人的灵魂。还有,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智慧有没有因此增长,而不是自己能不能成功地说服他人。
当然,如果我们启悟拥有一种高层次智慧,又能将它传播出去,能提升别人的智慧,让别人也能跟我们一样受益的话,那就更好了。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别人,也不必太在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与我们相同的三观,更不能要求别人有与我们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去做的,就是用那照亮我们自己的智慧之火,去点燃一堆火,并尽量让它烧得更旺,让远方那些在黑暗中赶路,又向往光明的人,都能看见这一堆火。当他们能够看见这堆火,又需要这种光明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向我们走近。
度众者说服别人,也不是为了什么成就,我们的“说”,其实仅仅是自己的一种修为,仅仅是在成全自己的一种善念。当有人需要我们去说时,我们就去说,说得尽量清楚善巧一些,为的是让倾听者能从我们的话语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为了传播我们所认可的东西,更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产生一种功德。当我们随缘地去说,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时,我们的行为自然能产生一种功德,这种功德就是我们对他人的正面影响。那“说”的过程,既是我们帮助他人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自己修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它放大了我们内心的善念,升华了我们的人格。所以,“说”的过程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其实,利众也就是利己。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心,也就是,不要总想着推销自己的某种东西,而是应该以帮助别人为目的去做好多事情。我们所说的优秀文化思想,最终都是为了对他人的心灵发生作用。随缘度众,也就是,高层次智慧虽然能解决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心灵的问题,但是一个人能不能接受它,能够接受多少,仍然要看缘分的深浅。我们更应该去做的,就是在别人需要喝水的时候,递给他们一杯水。这水,就是智慧。我们所有传播的行为,包括口头与行为上的,都是在诠释一种信仰,诠释一种思想,诠释一种智慧。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聚合的,在因缘不俱足的情况下,我们的期待只会给自己增添烦恼。而当因缘聚合时,他人在最需要时遇到了我们,我们也就有可能引导他人明白自己生命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每个人总是以为自己的理想生活在彼岸,却不知道真正的珍宝就在自己的心里,只是一直都没有遇到自己灵魂的引路人而已。
其实,那些大宗教的创立人就是他们的信徒们灵魂的引路人,就是在随缘度众,只不过,他们的信徒们却大多误解了他们的意图,反而误把他们当成了人格化的神来崇拜了。正因为如此,就使得这些大宗教的创立人以及其他的度众者们失去了许多随缘度众的机会,同时,也就使得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被度和自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