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
(2023-10-09 09:17:07)
标签:
《瀞园散语》 |
《慢》
周霄山: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禅师说:“十年。”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禅师说:“得要二十年。”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学僧惊讶道:“为什么?”禅师说:“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过于注重结果的时候,我们行走的步调就会紊乱,在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如此生活就会失去踏实,进而就会降低生活和成功的质量。为此,禅师才劝诫学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而是要戒除急躁,真正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
老子说:“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也就是,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徐生”的涵义,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也就是慢慢地用。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这也就像使用能源一样,要慢慢地用,俭省地用。否则的话,能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了。“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让人做一切事要不急不躁,一切要“动之徐生”,慢慢地做。今天,我们许多人都是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紧张,甚至是在拼命玩命。这与“动之徐生”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做事应该不急不躁,“动之徐生”。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尤为需要,尤为重要。
例如,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太过于激进,就连王安石自己都承认改革激进,“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全面地得罪了各个阶层的支持者,于是改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这也就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我们大涵养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是心智的历练,还是知识的学习,都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唯有心神宁定,厚积薄发,才能够收获大涵养。有人说:走得太快,灵魂会落在后面,要等等它。我们都走得太快了,让我们试着开始慢下来。其实,慢不等于懒惰,慢不等于停滞不前,慢是凡事包容,是不挣扎,不恐慌。其实,稳而思进,慢而有为,才是慢的真谛。
我们只有慢下来,才会有时间去思考;静下来,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欢乐和悟知真谛。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的心渐渐失去了对美好的想象。但事实上,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因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让灵魂跟上。
慢,实质是宁静与浮躁的一种制衡。在这种节奏下,回归简单豁达的平常心,找回自己。慢下来的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在人生旅途中,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能力。将最急不得的事情慢下来做,恰恰是人生修行路上的考验。有人说:“很多事情慢比快更需要技术,更需要功夫,更考验一个人整体的能力。”慢是一种修行,修的不仅仅是身与心的平衡之道,还有回归事与物的本真之心。
慢生活是一种境界。当尘世的嘈杂扰乱心智时,让我们的思绪跳出快生活的桎梏,让我们紧绷的身体得以放松,让我们有时间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让灵魂跟上;慢下来,不急着改变,也不急于求成;慢下来,在独自修行的路上稳步前行,最终能够有幸悟道。
慢生活是一种心态。快速是一个世界,慢速却是另一个世界。我们都在快世界里,但是我们也可以缓慢地进入慢世界。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过程。人生之路,不能走的过急。正如诗人海桑所说:“将生命慢慢喝,是一杯茶;将生命一饮而尽,你就醉了。”慢是一种生活方式,慢是一种人生态度,慢是一种内在的心境。正如林清玄所说:“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一个真正明白生活的人,懂得慢下来。
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越急,反而越难做好一件事。慢步出行,反而会有意外的惊喜。生活慢下来,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到极致,方能拥有别样的滋味;人生慢下来,才更有可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的。
懂得慢下来的人,不是逃避,也不是怠慢,他们只是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这些人表面看来没有太大的爆发力,实则拥有十足的后劲。慢一些,是为了悟得自然的神机,也是为了修得灵魂的升华,更是为了在生命的旅程中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也就是有幸开悟而涅槃重生,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人生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慢,实际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尽可能地减缓人类的过早毁灭。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加快人类的毁灭。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的自然规律之一,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也就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越快也就毁灭的越快。中国的圣人们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悟知了这个自然规律,因此,他们是不提倡任何事物发展的过快,当然也包括科技的发展,我们许多国人或许都在为中国没能创发出现代科技而感到遗憾和不解,这其实也就解答了中国的科技为什么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了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却没有像中国的古圣先贤那样,很早就悟知了科技的快速发展会给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给我们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隐患。所以,我们人类只有尽可能地让科技的发展慢下来,才能减缓人类的毁灭。现在,地球上的人类正在期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拯救。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却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识是: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