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以养心动以养性

(2022-11-20 10:20:06)
标签:

《瀞园散语》

《静以养心 动以养性》

周霄山: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也就是,我们必须在工作中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每种工作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我们心性的磨炼。如王阳明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也就是,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们的心也经常是忙乱而不安定的。若能收摄心性,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这也就是修行。王阳明所说的静、寂、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静止,无论是静还是动,都是我们磨炼自己和追寻本心,也就是,静以养心和动以养性的过程。

我们做人应该要在做事上磨炼自己,这样才能站得住脚,才能够做到在静中能够安定,在动中也能够安定。例如,我们有许多人在生活工作中会感觉到,在安静时,自己的头脑很清晰,但是在遇到较大较紧急的事情时,自己就会内心慌乱,头脑混乱,甚至一片空白。这就需要修炼我们心性的功夫。也就是,我们需要一边做事一边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的心性变得强大起来。安静时,能够让内心得到安静,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心性也会变得安定,不会慌乱,而能够冷静沉着应对。

修行的人通常只重视静修,而不大注重对于生活工作中动态的掌握和体悟。所以,我们许多人都是平时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慌乱,就会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静时有动时无”。而那些能够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其实就是以往学问纯笃和历经磨炼的成果。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工作当成是修行,那么怎样工作才算是修行?工作是修养我们能力的主要途径,做什么工作就能够修养什么方面的能力。知易行难,工作的过程也就是深入正确认识和磨炼我们自己的有效途径。由于工作有很多种,不是每一种有意义的工作都是我们内心想做的。所以就应该改变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要激发我们的内动力,而不是用意志力逼迫着自己去做,也就是,应该让我们心性一致地把做各种工作变成自己喜爱的事,从而自然而然的去做,这才算是修行。

有些人在修行时心里是一片宁静,而一旦投入工作,便会生出许多世俗杂念,这就是忘记了自己修行的目的。我们在行、住、坐、卧时都要安住于真心,保持安然,将所有的贪嗔痴和苦乐都融入觉性当中,这不仅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目的,这就是解脱。行走和安住的时候都要安然,也就是,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安然。安然的意思就是保持宁静自在,守住妙明真心,不要被世界上纷繁的事物把我们的心性引走,也不要被世界上虚幻的假象所迷惑。而是应该守住我们的自性光明,守住我们的真心,守住我们的觉性,守住没有任何杂念和烦恼,而只有一种快乐、安详、宁静、明白的觉性。只有这样的修行,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很多人在静修时,习惯于强行压制自己的妄念,以为这就是远离了妄心。他们总要压着心,就是守住心不放松。例如,有些人在做工作时,总会事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且非常执著地希望自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然后,他们的那种执著就会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其实,让他们疲惫不堪的,不是他们所做的工作本身,而是他们心中的那份执著和紧张。我们应该安住于明空状态,以享受的心态去工作。这样就可以体会到一种快乐和宁静,也就不会被自己制造的那种紧张压垮。会工作的人,即使是做了许多工作,也只是在享受工作,而不会被一种紧张所压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向都是举重若轻的,他们在做任何工作时,都是从容而淡然的,哪怕是做出了天大的成绩,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他们不执著于眼前的一切,也不执著所谓的结果,他们只是专注地享受工作,享受当下的那份快乐,享受生命的过程。

工作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考验和锻炼,也就是修行,能够体现我们的修养和智慧。王阳明认为,只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性,就连吃饭睡觉也可以当做修行。王阳明从不劝人脱离工作去修行。人的心性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为修行而修行,以为只有在远离红尘的古寺道观才能修行,认为只有静坐才算修行。这种修行的观点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就是为修行而修行。

王阳明认为,工作生活就是修行,工作生活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在王阳明看来,工作生活和修行是一体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炼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王阳明说:“修身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修身是为了工作质量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自于修身。修身是体,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诀窍。”我们用心去工作生活,就是用工作生活来磨炼我们的心性。静以养心,动以养性,就是为了越升我们的层次境界,而使我们能够更智慧更正确地面对世界和面对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