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戒
(2022-11-25 09:55:09)
标签:
《瀞园散语》 |
《敌戒》
周霄山:
柳宗元的《敌戒》不足二百言,但其纵谈古今,以其极富哲理性的分析,深刻地阐述了一个独到的见解,后来被称为“敌戒定律”。《敌戒》:“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只益为瘉。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非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文以气为主。柳宗元的《敌戒》具勃勃之英气、荡荡之豪气。“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开门见山,一个“皆”字,写尽了柳宗元对碌碌世态的鄙视,也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的脱俗之见。敌人的存在,固然是我们的仇人和祸害,但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地方却很多,有利的地方却极大。柳宗元引用了三个历史事实作为论据。第一个是战国末年秦与大国争雄,秦统一及速亡的故事。当时秦处于中国西部的荒蛮之地,对手是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地广物博,经济发达,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尤其六国联兵攻秦,对秦形成极大的威胁。秦面对众敌,时时怀惧,真可谓“枕戈待旦,以防敌患”,出于生存及争霸的需要,励精图治,终于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始皇鞭策宇内,自以为万世江山,固若金汤,于是修阿房,筑长城,建陵墓,骄横万状,毁尽民力,寒透人心,致使大泽揭竿,天下响应,秦至二世而亡。第二个是春秋晋楚鄢陵之战的故事。晋军胜,楚军败北,晋大夫范文认为“外宁必有内忧”,担心因胜而骄,因骄致祸,故劝谏晋国君厉公,但厉公乐而忘忧,骄横乱政,最终造成全国臣民的怨忿。第三个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与臧孙互为敌仇的故事。孟孙先逝,臧孙对孟孙的死非但没有庆幸之感,“孟死臧恤”,反而十分忧虑。臧孙说:“能够时时针砭及疗治我的药物和石针丧失了,我离死的日子也不远了。”
因敌而忧,因忧而戒,于是精于业,思于行,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相反,因敌亡而纵欲,沉溺于享乐之中,危险也就来了。引证这三个史实之后,柳宗元感慨地说:聪明贤能的人懂得这个道理,尚且遭到危难,何况今天的人,竟对这些道理连想都不想。“矧今之人,曾不是思。”以反诘之语,颇发人深省。最后,柳宗元做了推理。今天的人,心怀浅薄之见,“敌存而惧,敌去而舞”,解除戒备,自满自足,这样的结果,只会招致灾祸。反不如正视现实,凛然面敌,充分认识到:敌人存在,能使人提高警惕,免除祸患;敌人离去,则易使人麻痹大意,招来过失。知道了这个道理,方能光大其政治主张,使名声得到远扬。同样的道理,“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非愚伊耄。”因曾病而警惕,能够益寿延年;自恃身体强壮,可能突然死亡。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嗜欲,这是糊涂愚蠢的。
这篇文章通过引证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加以理论上的分析、发挥,深刻揭示了国家政治及个人身心修养上敌对事物的有益作用。
柳宗元的《敌戒》其实是具有针对性的,也就是向唐宪宗敲的警钟。唐王朝先后平定了淮西等地藩镇的叛乱,一时间似乎呈现出中兴景象。柳宗元此时虽被贬柳州,也为这一胜利而振奋。然而,这时唐王朝却陶醉于胜利,唐宪宗颇有不可一世的架势,于元和十四年,加尊号为“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更加纵侈横暴。“敌去而舞”,柳宗元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又不便明言,便写下了这篇短论。果然,“矜壮死暴”,唐宪宗在加尊号的次年,便死于宦官之手,唐王朝也日益走向败亡。
《敌戒》是说理文,观点鲜明,见解精辟,哲理性很强,由此及彼,由表而里,议论独到而推理深刻,感情饱满而不溢于外,这充分显示了柳宗元深厚的功力。其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柳宗元则认为,有敌人是好事。秦国因为六国在侧,才能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吞并六国之后,朝政反而开始混乱起来。晋国打败楚国,外部没有了敌人,傲慢自大,才有了后来的祸患。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因有忧患意识而使我们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使我们败亡。人们通常都会以为有敌人是坏事,但是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却认为有敌人是好事。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有敌人不可怕,输了也可以再来。可怕的是懈怠,耽于安乐,不思进取,这样的毁灭,才真是无可救药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安逸的时间一长,人们就可能会懈怠和腐败。只有在具有强大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始终保持着较大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