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道之用
(2022-09-13 10:03:29)
标签:
《瀞园散语》 |
《弱者道之用》
周霄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也就是,道的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不是消极的。道是万物之根本,道对于一切事物的作用不是那么“强硬”的,反而是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发展,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所以,我们要低调,要谦逊,始终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遵循道的规律去行动。
“弱者道之用”就是持弱以尽用。老子认为,凡刚强者必早毁,而柔弱者必久存。“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高大就会被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是在摧毁坚强的东西方面,却没有谁能够胜过它。所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我们如果能“贵柔守弱”,便可处下位,“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处下位则能做到“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所以老子用水做比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不是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我们才能获得成长;不争而谦让,天下反而难与之争。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敢为天下先。贵柔、守弱、处下、不争等“德性”均属于“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德”,不以一己之利为优先。可见,“不敢为天下先”并非是懦弱保守,而是要居下领上,“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体道的圣人明白身先身后的道理,所以处处谦虚退让,结果反而得到众人的拥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舍己为人,结果反而身受其益。因为不自私,结果反而成全了自己。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能为成器长”就是能够作天下之长。由是观之,“不敢为天下先”主要是对为政者的提醒。它并非一般人的行为原则,而是圣人的行为原则。为政者若能秉持让德,不争名不逐利,而是使百姓万物各遂其生,便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领。
“道”的内涵就是指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决定了人只能服从规律,按规律办事,不遵循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老子所谓的“柔弱”,是形容“道”在发挥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也就是,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任由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长,是自然而然发挥作用。
“道”孕育了万物,却从来也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把一切占为己有;万物归附于“道”,而它不居功,不炫耀,不肯自命为大,甘愿卑下。“弱”不是懦弱、孱弱、虚弱,而是指不强硬、不强势。道的作用无所不在,但它又不是显而易见,也不是锋芒毕露的,而是隐而不露的,而总是保持着低调和谦卑。
老子说,“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大自然中,水是最柔弱,但是,水却无坚不克,柔弱的水滴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小草很软弱,但是狂风吹过之后,许多高大树木枝干折断,而小草则安然无恙。
老子告诫我们,与人相处时不要一味地争雄逞强,而要守柔用弱,即使自己很强也要懂得适当地示弱,这样,人们会忽略你的威胁,从而拉近与人的关系。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如果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唯有如此,才能够积蓄力量,才能够存在得更长久。
所有的变化都隐藏在柔弱之中,所有的变化都是用柔用弱创造出来的,悟知“弱者道之用”,就懂得了变化,用柔用弱才能变通。柔弱是用道不变的法则:能柔能弱,才能可弯可曲,才能唯变所适,才能变化自己去适应外部环境。只有悟知柔弱是用道不变的法则,才能行道。
“弱者道之用”,也就是,用柔用弱才能变通,要变通,就要像流水一样,面对流经的各种地形,流水要用柔用弱,去适应各种地形,这就是唯变所适,变了才能通,才能通向最终的目的地。
“弱者道之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之“用”。也就是,在保证“道”循环往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可被利用的能力,亦即“道”的承载力。
所谓弱,就是不张扬,保持低调,润物细无声。大自然是这样,世界的发展是这样,真正的智者也是这样,他总是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能影响的人和世界。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告诫儿子,做人要淡泊,不要有过强的功利心,要像树木慢慢长大一样,等待自己的成长,等待自己的成功。父母也是这样,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要明白孩子的长大需要时间,修道和成长也需要时间,一种事物的发展同样需要时间。所以,一切都要允许它慢慢来,允许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弱者道之用”,老子一直强调示弱,示弱是一种智慧。道就一直在示弱,因为它不干预任何存在,但任何存在都顺应它,没有一个存在能违背它。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就是顺应道,“失道”就是不顺应道、违背道的规律。
有智慧的人会守住这个弱,不去勉强自己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弱”就是不去干预,顺应命运赐予自己的一切,对一切都坦然地接受。示弱是一种智慧,坦然接受一切,将一切都视为命运给予自己的礼物,就是示弱。示弱不是懦弱,示弱反而是一种最为高贵的抗争,只是这种抗争不体现于行为,它体现于一种由坦然接受来表达的尊严。坦然接受,就是最高的尊严。有智慧的人悟知人不能胜天,也就不会去试图胜天,而是顺天应人,始终坦然地接受命运,始终做最好的自己,始终做当下最该做的事。以柔弱为本,清净为基,用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