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有和无
(2022-08-30 11:30:53)
标签:
《瀞园散语》 |
《老子的有和无》
周霄山: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以老子说“道”虽然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但不是完全没有形状的。只不过我们无法准确地形容它,只好说它是“无物”;只好称它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只好称它做“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由于“道”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准确地表述的,而只能用尽可能近似的语言和举例来表述。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所说的三个例子,一是车轮中央的空间,二是器皿的空处,三是门洞窗洞和房屋里的空处。车轮若无中间的圆洞,便不能转动;器皿若无空处,便不能装物;门户若没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里若没有空处,便不能容人。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都是从“道”产生的。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先天地生”的东西就是“道”,所以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有”,指的是尚未分化的“存在”。“一者,道始所生,大和之精气也”;“二”是由“一”分化出来对立的东西;有了对立的东西就能产生第三种东西,这样万物就演化出来了。“有”指的是天地万物这些存在着的有形有象的东西,它是“天地万物”的总名称。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的过程,而“无”就是说的“道”。为什么老子要用“无”来说明“道”,说明宇宙的本原?因为在老子看来,具体的东西都是有名有形的暂时的存在,“可道”之“道”则非“常道”,“可名”之“名”则非“常名”;而“道”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因而只能用“无名”、“无形”来说明它,“道常无名”,“大象无形”,“无”就是“无形”、“无名”的简称。在老子看来,“无”这个概念的含义和“道”的含义是一样的。因此,如果说“有”是指“存在”的意思,那么“无”并非指“不存在”,而是说它是超言绝象的永恒的“存在”。所以老子形容“道”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也就是说,“道”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会废去,靠它才可以知道万物的开端。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世界上纷繁的万事万物,都是无中生有的。空性智慧可以化现出无穷的境界,这也就是“无生万有”的境界。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妙的一点,就是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无”的妙用。老子所说的,也就是有的“利”和无的“用”。也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达到最高境界时,都是让“无”生起妙用。因为,“无”是一种无功利的境界,它没有任何人为的东西,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和大自然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我们与世界是一体的。大自然的力量会通过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在“无”的空间中,填上“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