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概念无知无欲
(2022-08-18 09:39:00)
标签:
《瀞园散语》 |
《超越概念 无知无欲》
周霄山:
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倡导“使民无知无欲”,就是想让人们回复到一种“无为”境界。“无知”的意思,是指不要有弄虚作假、奸诈狡猾的心思。“无欲”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做法。无知、无欲是无为的具体表现。
我们很多人容易把“使民无知无欲”当成是愚民,这是对老子的误解,误以为老子提倡愚民政策。实际上,这里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概念性的东西。老子所说的“无知”,不是愚痴,而是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因为道家追求的是智慧,而不是追求概念,追求知识。“道”就是智慧,悟道、得道追求的就是智慧,而不是概念,不是知识。老子的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修心养性,如何开启智慧。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不知所措的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先圣老子就告诉我们,不要用巧伪奸诈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望,而是应该顺应自然,真诚面对,坦率而为。大道是远离概念的,如果心里充满了概念和偏见,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因为,概念越多,偏见也就越多,心越混乱,越是静定不下来,越容易受外界的事物影响。只有静定才能生慧,如果我们静定不下来的话,也就不可能生慧了。
有一些人知道很多知识,似乎非常博学。但是这些知识却大多是没有消化吸收的,所以这些知识其实大多是一些概念和偏见,而不是智慧。这些东西越多,人的心灵空间也就会被这些东西占的越满,人的心也就会变得浮躁起来了。也就是“知”越多,智慧就越少。让人们减少“知”,也就不会生出那么多的贪心和欲望了。这也就是“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无不治”。
“无名”就是超越任何概念。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概念,而如果我们的心中一旦有了许多概念时,也就很难修道悟道了。道一直是存在的,是“无名”的。但是,后来人类就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概念了。如果人类看不清这些概念背后的真理,那么就会纠缠于这些概念之中,也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无法修道悟道越升自己的层次。
我们学习的知识越多,我们的概念也就越多,也就越束缚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能自主。如果我们能摆脱一切概念的束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绝对的自由,也就实现了超越。也就是,当我们真正从概念中超越出来,甚至超越了“超越”这个概念,我们就会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了。因为,有时一个小小的词语,就能让人变得惶恐不安,但它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实际上,词语所有的意义,都是人类设计出来,用来约束人类自己的。诸多的词汇和概念虽然让人类有了沟通与表达的可能,但也严重地束缚了人类的心灵。比如,金钱仅仅是一种兑换货品的介质,幸福,自由,尊严,价值,都是我们人为赋予它的某种意义,它根本不能等同于这些东西。然而,一旦我们固执于这样的认知,也就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了。所以,只有超越概念的束缚,我们才能从无数人为“定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只有在我们的心灵实现了绝对自由、自主,超越了一切概念束缚的时候,才能解脱我们心灵的桎梏。我们越是博学,也就越是受控。例如,我们可能会“害怕”与一些博学的人交流,因为他们学了很多知识,也就有可能会变成充满诸多概念且狭隘偏激的人。一般情况下,心里装的概念越多,心灵也就越不自由,也就会越远离最本真的自己。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我们学的知识越多,也就越有可能影响我们悟道。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越增加,我们的“机心”也就会越增大,而我们的“道心”也就会越减小。那么也就会越“阻碍”我们悟道了。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我们的欲望,也就有可能会使我们变得更自以为是了。修道悟道一方面是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我们的欲望,另一方面是尽可能地用“致虚极”的“道心”来悟知世间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当今是一个信息太多的时代。我们如果没有选择性而无节制地接受的话,那我们就很有可能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反而会使我们眼花缭乱和困顿迷惑。这也就如手表定律: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而如果拥有两块或多块手表并不能告诉我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我们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虽然,选择的多样性是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但是是应该有一个“度”的,过多的选择反而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以及更为重要的辨别力和判断力。选择范围太大,数量太多,会导致我们无所适从,还有可能导致我们做出比较差的决定。另外,还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在选择时越来越没有自信了。
书看的过多其实是不提倡的,因为看书的目的不是要把书上的知识变成障碍,让自己用更多的概念来禁锢心灵。当我们用知识把自己的眼睛遮住,对待什么事情都用知识去衡量时,就会对修行和悟道形成障碍。现在,我们许多人由于知识的增多,“机心”也就会增大,也就更有可能会生出各种障,如贪欲、虚荣、怀疑、困惑、迷信、敌意等等,都好像是一块块的蒙眼布,一层层地蒙在我们眼前,我们当然也就根本看不到光明了,我们也就会往复在各种烦恼和痛苦之中了。
修道悟道就是要避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不要让自己有太多的知识,不要太聪明,而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实,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知识越多、概念越多、偏见越多、机心越多,知障也就越多,很多人就是被“知”多给害了。尤其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什么都计较、什么都算计、什么都想得到,但他们偏偏又得不到。为什么?正是因为他们的计较和算计。心机就是知,心里填满了知,也就没有放置灵魂的空间了。所以,无知无欲是最好的。
我们只有超越概念的局限,才能真正完成超越,才有足够的能力介入现实,才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也就是说,积极地入世做事,但又不会被世界上的诸多概念所左右。所以,我们想要贡献社会、贡献世界,就必须首先修炼出一颗超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