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霄山
周霄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588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和真理

(2022-08-05 09:55:05)
标签:

《瀞园散语》

《科学和真理》

周霄山:

自从科学这个词传到我国以来,我们许多人就常常会把科学和真理混为一谈了,就会想当然地误认为,科学就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的那个道,那个真理了。这是很大的误解,其实,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只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知识分类学,而真理则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科学只是服务于人类的一种工具而已,它本身并不具备人文属性,不是文化,只是知识。人文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无法用科学来解决的。实际上,科学和真理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科学是形而下低层次的,而真理是形而上高层次的。科学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述的,而真理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述的。科学是术,而真理是道。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还没有科学这个说法,那时的说法是分类学。宗教革命成功后,分类学成为了西方人的知识信仰,而成为了科学。科学就是先有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必须还得是全称判断性质的,然后再通过现实的实验去验证是不是和现实世界相吻合,如果吻合,则该命题和理论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而科学在中国传统上其实就是格致学,也就是格物致知,只是一门知识分类的学问。格致学,格物致知,从来没有先假设再验证,就是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

科学就是假设与验证,而如果假设受限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实验受制于工具和实验设计能力,那么随着想象力的提高和实验技术的进步,可能人类关于宇宙中许多已有的认知都是错误的。例如,宇宙中真的存在引力吗?还是引力这种东西只存在于科学家们的定义中?牛顿认为,他发现了三大定律。他毕生都在思索,是哪个造物者发明了这三大定律。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发明三大定律的就是他自己。当牛顿在定义时间空间和引力时,他已经是在发明科学了。在牛顿的模型中,他定义了时间、空间和引力。而爱因斯坦做的,就是调整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参数,对牛顿的模型进行了优化。

科学就是工具,它的价值只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无法解决宏观和整体性的问题,更无法对未来进行预测。这些科学的核心特征,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定域性的,实在性的,数量化,模型化的分析和研究。而一旦定域性,实在性,数量化,模型化这些理论和实验的堡垒都被推翻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科学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为,易学思想反应的才是真实的宇宙:非确定性,非定域性,非实在性。一个确定性的世界,只不过是无穷变易中的一帧在时间轴上的截面。

中国的古圣先贤,自古以来就拥有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达万物之理的智慧。中国文化认为,天地造化是天下万物演化的第一因,是第一推动力。天地间阴阳二气的造化,推动了万物的演化,人类做为这种演化的产物,可以通过观察造化的现象和运动,自上而下,层层往下推演,而总结出象数模型、数理模型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通过开悟悟道悟知宇宙万物,以更高维度的视野来全面俯视低维度的世界,当然就能真正看清宇宙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了。

科学就是知识,就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积累和组织并可检验有关于宇宙万物的解释和预测。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统称。因此,科学又称为分科之学。

科学包括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仅以通过试验探究自然原理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不考虑其成果的应用;技术科学则兼有探究原理与关注应用这两个方面的动机。现代科学通常可划分为三大分支,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形式科学。自然科学可划分为两个主要分支: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

科学家对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观察力,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追求;对于科学而言,最重要的是事实。科学的结论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是正确的,即目前的科学结论是根据目前已知的事实产生的,而非全部事实。无论多么优秀的学说,都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被新发现所更新替代,就会产生能够阐明包括这些事实在内的新学说。

什么是真理?真理即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亦可分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这里特别要说的是,由于绝对真理是形而上高层次的,只有通过开悟悟道才能够悟知。

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科学是由实验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至今宇宙约137亿年,太阳系约50亿年,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5000年,科学进入定量研究仅约400年。因此,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是肤浅的、幼稚的、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科学永远是不完备的,科学永远是在发展中的。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一层层地深入,我们永远不必担心没有问题研究了,也永远不能说哪个问题研究透彻了。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排错”过程,人类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排错”过程。从不犯错的人是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作为的人

科学知识不是真理,而只是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科学知识只是一个暂时正确的思维模型,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所有的科学只是暂时正确,一旦新的科学技术出现,原来的科学技术就会被证明是错的。例如,以前人们都认为天鹅是白色的,在经验主义归纳下,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并且把这个当作永恒绝对有效的经验。但是有一天,黑天鹅出现了,一下子打破了人们的经验认知。由黑天鹅事件可以看出,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现在的结论是不是有效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在我们用科学实验证明的东西会不会被推翻?就像天鹅是白的这个科学论断被推翻一样。所有的科学只能被认为是暂时正确,一旦被新的理论推翻,就会被替代。

我们人类对于宇宙自然的认知其实是很有限的。例如,人类能够测量的物质只有百分之几,对于绝大部分的东西人类是测不出来它含有什么物质的。还有,人类能够真正运用自己大脑的潜能也只有百分之几,所以,绝大多数的人是很难活出这以外的人生的,除非我们能够有幸开悟悟道而突破自己的层次和境界。即使是我们能够有幸开悟悟道了,也还是远不能悟知一切的。

科学的目标是确立决定空间和时间坐标中物体和事件相互联系的普遍规律。我们能够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很精确、很肯定地预言某些领域的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行为。不过,当在一个现象综合体中起作用的因素太多时,绝大多数情况下,科学方法是不起作用的。人们只要想想天气就知道了,哪怕只是对几天之后的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也不可能。然而没有人怀疑我们正面临一种因果联系,其中构成原因的成分大体上已为我们所知。人们不能对这个领域发生的事情进行精确的预测,是因为起作用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因为自然界中缺乏秩序。

为什么我们今人常常会误解中国古圣先贤的经典?就是因为,中国古圣先贤的经典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论述方法。西方哲学的一切论著,完全忽视了在一个具体的“知”中,“能知”、“被知”绝对不可分。而西方人的思维几乎完全只是单纯论述“被知”,即把“被知”从“知”中割裂出来,化为“概念”而来进行单独的思考。这在中国文化说来就叫妄想,妄想思维正是中国文化的大忌。西方哲学的论述方法,首先是不是充分肯定客观外界的“物”是实有的,也就是说,它是能脱离了“能知”的所谓客观“被知”,它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他们不知,这个他们所谓的实有之物是不能用作思考的,因为宇宙与生命系统中就没有可以脱离“当下”一“知”的任何一个实有客体的。那么西方哲学家思考的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只是他们给“被知”之物定下的概念,更明确的说,他们思考的只是引起他们意识中的对“物”对“相”的“回忆”,从而再进一步推理、分析、综合、演绎,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们不知,这个“记忆”中和意识中的“被知”,早已不是原来的“被知”了。即使是类似,也只是形似而实不似了,所以,再怎么思考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现今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的提出,就是由于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人已经发现了自己的思维弊端。其实,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开悟悟道悟知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能测得准的东西,因为“能知”、“被知”中任何一个稍一变异,就不再是原来的“知”了。“能知”变了,“被知”也必变。不但这二者变了,连这个“知”依附的时空也在变。变化的东西怎么测?科学又非测不可,那就只有提出一个“测不准原理”了,这也就是科学的局限性了。所以说,科学和真理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科学是形而下低层次的,而真理是形而上高层次的。科学是术,而真理是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道为体术为用
后一篇:道通为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