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味无味

(2022-06-16 08:58:00)
标签:

《瀞园散语》

《味无味》

周霄山:

老子说:“味无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是倡导平淡的,能够在平淡中品出滋味,这个滋味,也就是自然之道。味无味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味无味是说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也就是“味无味”的真正意义。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反对求色、声、味于物,舍本逐末的结果只能是感官的麻木。苏辙的《老子解》说: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夺于所缘而忘其本,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苏辙在这里将性与物进行了分离,认为本性含而未发之际,即是至味之时,至于性与物接,甚至沉沦外物,则已是失去本真性味的状态了。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习惯在丰富的物质供给和感官享受中生活,也习惯以更多更快的美味消费来缓解那些多味之乏味。然而,若不深入体味无味之味,当代人就难以长久承担大自然的客观规范。因此在当下,老子味无味的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启示我们全面反思当代这个物质社会,而努力去寻找人与物之间的最佳关系状态。

味无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没有味道的味道,没有味道的味道就是本来的真味,也就是包含一切的味道。例如,世界上公认中国的烹饪术是最高明的。真正最好的中国菜,其实都是味无味,也就是本味。一个高手做菜,就是能做好最难做的本味。

老子说味无味可不是教我们怎么当厨师,而是要说明真正的人生,也就是要做伟大的事业,都是在淡然无味的形态中完成的。这个淡然无味,往往是可以震撼千秋的事业,它的精神是亘古长存的。比如一个宗教家,一个宗教的创立人,他抛弃了自己人生的一切,甚至牺牲了自我的生命,就是为了教化和拯救人类。他的一生是凄凉寂寞、淡而无味的。可是,他的道德功业却影响了千秋万代,而这个淡而无味之中,却有着无穷的味道。这也就是老子告诉我们修道悟道行道的真正道理。

我们很多人在学佛、修禅,在研究宗教,寻找科学超生命的力量。但是他们通常都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就是方法上错了,也就是都是以有为法去做,因此也就不能接触到高层次的道体。也就是,修道必须要味无味,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渐接近形而上的道体。

后来的玄学、禅学、心学,都得到了无味说的滋养。从文学上说,得到老子无味之真味的,都成为了我们文学史上的佳作。

例如,陶渊明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这个深味,就是忘怀物我得失的平淡真味。陶渊明说: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这才是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品尝到的无味之好味。而无味之好味,也难得品其长味。

苏轼也同样体会出了陶渊明于平淡的田园生活中表达出的深味与好味,也写出和活出了同样的风味韵致。苏轼说: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苏轼也喜欢韦应物的诗,说韦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就是味无味的写照。归根结底,至味不在于奇,而在于常。奇实如常,而常亦含奇。常中见奇,更觉韵味悠长。与其猎奇而得常,不如舍奇而从常。苏轼说: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人生不可无欢,然亦不可纵欢,日常风景、寻常饮食带来的清欢,伴随着与生俱来、不可能彻底化解的淡淡清愁,恰是人生最常态的“味无味”。

老子的味无味,其实不是在说味觉,而是在说我们所有的觉受。我们对于所有的觉受,不分辨,不贪求,不评判,这样,我们的内心也就能够恬淡光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