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自尊自信
(2022-05-18 15:15:56)
标签:
《瀞园散语》 |
《中国文化的自尊自信》
周霄山: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却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识是: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世界的未来。
我们有许多人因为看到了西方的科技与物质文明的强大而丧失了独立思辨能力,因此也就丧失了本应该具有的文化自信。使其忘记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很长时期曾经是最强大的国家,直到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发明印刷术比古登堡早了800年,炼钢更是比欧洲早了1300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瓷器、火药与指南针。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领先的世界强国。中国现在经历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这毫无疑问是来自于伟大的中国文化。
随着我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提高,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我们在文化上也逐渐恢复了对自己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自尊自信。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因而迫使人们对于当今世界的文化,特别是其中作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加以必要的反思,并由此而意识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互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不可或缺。
应当说,在以往的一个世纪中,中国文化走以西方化为主的道路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是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样,在这一时期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因为没有这样的反思,人们很难摆脱几千年来形成的旧观念的束缚。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的审视与反思一下以往这个世纪中国文化所走过的道路,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颇。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严重失衡。而最足以说明问题的事实是,从近代实行新式学校教育以来,我们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仿照西方或苏联模式,而课程内容也以西方文化为主。反之,中国有不少优秀的值得继承的传统教育方法几乎全被摈弃,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除大学攻读各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外,从这样的小学、中学、大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他们又没有课余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爱好的话,那他们的知识结构肯定是西方知识超过中国知识。中国知识青年所具有的西方知识远比西方知识青年所具有的中国知识要丰富。我国知识青年具有较多的西方知识,这无疑是好的。但是,同时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不少大学生连一些最起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知之甚少而感到惊愕。那么,对此难道就不应当让我们感到羞愧,并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吗?
由于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也就造成了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偏差。现在是到了纠正这些片面性,重新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了。事实上,如果没有前人和前一历史时期所走过的弯路,也可能根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这种深刻反思和认识。我们今天提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今后中国文化的发展。
人们习惯地把当今世界文化概括分为中西方文化两大类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差异。然而,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其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在地区、国家具体历史进程的差异,当人们在同一时段内对他们进行比较时,则又会显现出许多时代性差异的特征来。当我们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最主要的是应当注意其类型上的差别,发现其间由此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性,以推进全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在以往的一个世纪里,在有关中西文化的争论中,有不少学者都已注意到了中西文化为类型上的不同,并强调不应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妄自菲薄。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暂时落后于西方地区和国家一个历史阶段,因此社会上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注意和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时代性差异。这也就增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个时代上落后的想法。
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国家和社会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的整个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西方国家相比尽管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但它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历史阶段或时代之间的差距了。正是这种政治、经济、社会境况的变化,也促使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反思,并开始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自信。
相对于解决中西文化的时代差异问题,处理中西文化类型上差别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如果说时代上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变革和观念变革来迎头赶上,乃至消除的话,那么对待文化类型上的差异是不能用“赶上”的方法去解决的,而且可能是永远不能消除的。因为,这种文化类型的差异,是在各自国家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它凝聚着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特有性格和精神,因而它也就会深刻地影响着不同民族、国家今天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是不可能、也不应当强求一致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类型文化之间不需要交流,更不是说不同文化类型之间不可能进行交流。事实上,从古至今,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融通是一种交流,冲突也是一种交流。只是,这种交流总是以一种文化为主体去吸取另一种文化中与己有益的营养成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
西方近代文化的发生过程中,曾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影响,并吸收了其中有益的营养,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生成发生了启发作用。西方近代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学习、借鉴和吸收外来的文化,与继承、发扬传统的文化,应该而且也是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的。
以往一个世纪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那么深刻的反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正值西方实证科学最为兴旺的时期,理性至上与逻辑推理,实证至上与普遍有效等被视为唯一的科学方法,而凡与此不一致的,则被斥之为非理性的、非科学的,应当被淘汰的。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相距甚远,于是在那一时代追求实证科学的人们的目光里,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落后无用。现在,这种情况在发生变化。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发现实证科学的方法远不是完满的,更不是唯一的。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中碰到用实证科学方法无法证明和解释的问题时,正在越来越多地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形而上混沌的理论与方法中去寻求解答,并且取得了相当可喜可观的成果。
例如,当代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在他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说:“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还有李约瑟由于在西方科学的机械论,他先是转向唯物辩证法,然后又转向了中国文化思想。之后,李约瑟便倾其毕生精力去研究中国的科技和文明。还有尼尔斯·波尔,他对他的互补性概念和中国的阴阳概念间的接近深有体会,以至他把阴阳作为他的标记。量子力学也使我们直接面对“自然规律”的含义问题。
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哲学整体直观的朴素方法和谈玄说道的形而上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科学理论的“源泉”,其将对现代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自然观,正越来越被世界有见识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重视和接受,它很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科学观念的变化。原先按照实证科学机械论所规定的“科学”概念的内涵,也将重新予以审议和规定。
时隔将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形态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世界范围的文化观念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当我们积极地发掘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做出合于时代精神的诠释,以贡献于世界未来世纪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我们应该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自信。时至今日,还有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各种很深的成见。就当前中国社会来讲,最迫切需要的是要树立起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或本位意识,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所需要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伦序。
二十世纪是科技文化获得空前发展的一个世纪,它在天道探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以往的所有世纪,这是值得人类为之骄傲的。然而,二十世纪人类在人道的探求和建设方面是否也取得了可以与科技成就相提并论的成就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深刻反思的问题。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当时就引起了世界上许多思想家的反思。许多思想家对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取向发生了疑问,出现了一股新人文主义的思潮,出现了一批向往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思想家。
在当今新知识层出不穷、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如果在科技文化知识方面不能不断提高和更新的话,则必将为时代所淘汰。但是,在人们不断提高和更新科技文化知识和迅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其是否有利于改善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是否有助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就成为了大问题。其实,人类创造的现代高科技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不单纯是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反过来也会成为控制和支配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和力量越来越强大,但同时,这些手段以及人为环境的依赖也越来越利害了。
由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严重社会问题,其责任并不在科技发展本身,而在于发展科技的人,在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无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讲求实力的时代,全世界的实力竞争,把全人类逼上了一条无限追求物质增长的险途。由此,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也就成了绝大多数现代人的主要人生目标。在这样的价值观念支配下,一切都只是为了功利,为了生活享受。因此,自然环境和科技手段都只不过是达到人们某种功利和享受的资源和工具,可以不顾一切后果的去攫取它。更有甚者,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他人也只不过是一种物,一种资源,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而已。于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被严重地扭曲了。因此,要克服和摆脱这种人类创造力的自我异化,单靠科技的发展是无法解决的,而只有重兴人文精神,重塑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才能够解决。
所以,现在中国文化就显示出了至关重要的伟大作用。人们应该通过重新重视人文精神和改变过度攫取和消费的价值观念,正确地发展和应用科技,以真正造福人类。这只有靠中国文化才能够做到。所以,我们就更有必要恢复对中国文化的自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