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学
(2022-05-05 10:55:01)
标签:
《瀞园散语》 |
《生生之学》
周霄山:
“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我国古人也把中医称为“生生之学”,他们是不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中医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中医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我们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与西医相对应的中国医学,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也就被彻底解构和被严重简单化了。实际上,中医具有许多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只有真正全面地了解其内涵,才能够真正知道其非常深广的价值和意义。现在我们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中医是道,而西医是术。中医是形而上的,而西医是形而下的。两者就不是一个层次的。所以,我们完全不应该用西医的观念和所谓标准来看待中医。
“生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生生之谓易。”“生生”的含义非常丰富,但主要是指生命和让生命更加健康完美。《汉书》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就是,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和人对生命的认识,也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具”与“生生之道”就构成了“生生之学”。
生生之学包括一切生命现象,生生之学也具体是指对人的生命维护和保养问题,也就是养生和治疗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也就是相当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说的贵生、尊生、摄生、卫生、养生。“生生之道”与“生生之具”相互联系,“生生之道”通过“生生之具”落实,“生生之具”以“生生之道”为指导,二者相互依存,而且还应该从艺上升到道。
生生之学也包括养生与治疗。《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丹溪心法》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认为应在疾病出现之前调养身体,养生应该以摄养为本,治疗为辅。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是生命,因此养生应建立在贵生的基础之上。“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指保养、调养、护养。养生思想在我国是一种文化,李约瑟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代医学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对病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人的重视。人是“活的”、“动的”生命体,肉体和精神的生命活动都与病痛有直接关系,当我们关注生病的人之后,才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以保持健康。现代医学对病的关注和对人的忽视,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养生就应该把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的关注。
养生不是延长生命的时间,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吕氏春秋》说:“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养生是使人尽其天年,无疾而终,而不是使人在病痛中苟延残喘地活着。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顺应“天道”,也就是顺四时昼夜,达到阴阳平衡,以中和为用。人与自然天地万物构成统一的整体,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不平衡,天地变化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尊重,还要顺应我们的本性。不尊重自己的本性,常常不满足、过分地追求,就会使人产生很多疾病和心理问题。《淮南子》说:“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按照需要而为,贪心就不会产生了,我们自身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克服了。
养生必先养心。“心”包括情绪和心胸,古人崇尚“一生淡泊养心机”,养心重在养德,养德重在明道,明道重在践行。《吕氏春秋》说:“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现代人们常将养生与营养、食补、药补连在一起,食补、药补有一定作用,但运用不当则适得其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心胸开阔、心地善良、心有大爱。
养生可分为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和艺术养生。生理养生是指饮食、起居和劳逸等方面要遵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理养生是指要消除过分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过度;哲理养生,是指人对人生、社会和身心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尽可能地做到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艺术养生是指以琴、棋、书、画等艺术来陶冶我们的身心。
古语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中医如果仅仅是治病,那便是下医。我们如果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还可以去治人。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所以,中医需要把握道的本质。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中医不是治已病的,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可得闻邪?”扁鹊:“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自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不要生病。
中医其实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曾国藩说:“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能不用药就不用,“是药三分毒”,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有七项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这才是中医的理念。
中医讲究“中正平和”。这与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因此,每个生命都是天地之和气而生的。中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不是固定式的,而是“动态”的、“变易”的。因此,中国人强调“中和”。
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性的文化和哲学,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同时,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的加深和扩展,也促进了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的深化。所以说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中医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