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学和悟道

(2022-04-18 10:18:25)
标签:

《瀞园散语》

《博学和悟道》

周霄山:

我们只有真正正确地认识事物,才能够正确地处理事物。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事物呢?儒家给出的方法是博学;而道家给出的方法是悟道。历史上,博学的人非常多,而创新的人却非常少,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其实,只有既博学又悟道的人才能够有所创新。历史上,这样的圣贤伟人是非常少的。因为,博学相对容易,而悟道就非常难了。人生在给予我们知识的同时,也会给予我们磨难,而只有在经历了大磨难后才有可能有幸悟道。只有悟道,我们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够有所创新。

博学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与前人相同东西的传承上;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与前人不同的独特东西上。所以说,一个人博学成才不是最重要的,而能够有幸悟道才是最重要的。博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站在圣贤伟人的肩膀上,不断寻求突破,继续为了后人积累创新新知,以进一步造福人类社会,这是博学的目的。不过,如果我们没有悟道的话,那么,也就无法完成这个目的了。

我们人类思想文明史上每一次飞跃都是那些悟道的人推动的,也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走出狭隘的自我小天地,而洞察发现大宇的奥秘,同时,也只有悟道才能开启万物之灵光明的生命。走出狭隘的自我,生活才真正开始。也正因为悟道而内外光明才会在博学的基础上生发出无穷的智慧。智力来自于博学的大脑,通常是低级而有限的;而智慧来自于悟道的心灵,是光明而无限的。

智慧是人的一种能力,但不是天生的本能。智慧是在博学的基础上悟道升华出来的对于各种事物本真的洞见。庄子将人们认知事物分为以俗观之以物观之以道观之这样三种立场或角度。以俗观之是指从常人的主观角度去认知,其结果只能形成常识性的意见;以物观之是指从事物的客观角度去认知,结果能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以道观之则是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来透视,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剖析,其能力是为智慧力,其结果便谓之智慧。所以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因为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就是说,感官只能形成感性认识,心官只能形成理性认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只有用聚集了道的气,也就是智慧去认识世界,方能得到最高的悟性认识。

通常,我们大家对于儒家的博学都比较好理解,而对于道家的悟道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儒家,而对于道家则大多感到其玄妙深奥而望而却步。那么,我们就要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就是首先应该采用儒家博学的方法,这样看待事物起码能够以俗观之以物观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采用道家悟道的方法,以最终达到以道观之的认识境界。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并不是说,书读多了,道就损减了。而是说,为学者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为道者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由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道”这个真理时会成为障碍。而“道”这个真理是无分别性局限性的,所以我们寻求“道”这个真理需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学识到了许多新知识和新事物后,则不可避免的会增加我们的欲望,也就有可能使我们变得自以为是了。修道悟道一方面是控制及损减我们个人的欲望,这里的欲望是指随着我们个人知识的增多而滋生出了干涉事物发展的弊病;一方面则是以致虚极的心态观察世间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普通人求知识,智者求体悟。普通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但这知识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和触动,这个就难说了。我们只有从自己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就是说,知识是死的,是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和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我们的内心印证过和体悟过。例如,有些人读了许多书,自以为懂得了许多道理,但做起事来却很不靠谱。就是因为,这些道理在他们心里只是书本知识,而不是学问。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

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误认为,只要读许多书,学识渊博了,再通过所谓的独立思考,就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了。博学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悟道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知识是不会自然的升变为智慧的,而只有真正深彻地悟道了,才能够使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升变为智慧。那时,如果我们学识渊博的话,我们就会具有超强的大智慧大力量了。如果我们一直未能悟道的话,那么,即使我们的学识再渊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

爱因斯坦说:“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更高层次,同一层次的问题,很难靠同一层次的思考来解决。只有当自己的认知层次提高之后,才能顺利解决低层次的问题,就好像大学生做小学生的数学题。”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无法在产生问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的。我们之所以感到困难,就是因为我们都只是在问题的这一层面上绕圈子,就像是在走迷宫一样,绕来绕去的怎么也走不出困境,找不到出口。但是,如果我们的认知层次提高了之后,我们也就能够非常容易地解决原来层次的问题了。也就是,我们的层次提高了之后,也就能够看清楚问题,也就像是从高处“俯视”迷宫了,自然也就能够轻易地走出迷宫,也就能够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了,甚至于原来那个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我们的层次越高,也就是我们站的越高,我们的视野自然也就越广阔。而层次越低的人,其视野自然也就越小越窄。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最主要的就在于层次的高低。有些人,层次比较低,只用利己的心思来考虑问题,自然也就会被眼前的表象所蒙蔽,所以也就看不清事物的真实状态;有些人,层次稍高一层,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但是也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表象;而只有少数人,达到了高层次,所以也就能够居高临下地鸟瞰整个世界了。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说,在一个低层次的人眼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个高层次的人眼里,问题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解决,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

不过,通常我们想要提高层次的话,也只能是努力提高到中层次来解决低层次的问题。而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到高层次来解决中层次的问题的话,其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我们必须要悟道才能提高到高层次。而悟道则是非常非常难的,只有少数人通过修行修道和经历大磨难甚至是生死磨难,还要具有很高的悟性,才能够非常幸运地悟道。也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够具有大智慧。也只有具有了大智慧,才能够解决中低层次的问题。也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通常,我们由低层次提高到中层次,可以通过博学和思考就能够实现。而想要由中层次提高到高层次的话,那么,无论我们再怎么学识渊博和再怎么深入思考,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通常,我们所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中层次的问题,所以,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层次的人来说,解决起来都是比较困难的,这也就是困扰我们大多数人的主要原因。通常,我们大多数人局限性看问题的各种偏面观点与互相争论不休,其实都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中层次的人,大多不能看清和解决中层次的问题所造成的。所以,唯一能够解决中层次问题的办法,就是悟道。而只有悟道了,我们才能提高到高层次。我们也只有提高到了高层次,才能够看清和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人类与自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