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2-04-11 15:55:39)
标签:
《瀞园散语》 |
《谈中国的传统文化》
周霄山: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东西非常多。所以,我只能谈一些主要的东西。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涌来,近百年来,有一些国人就趋向于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标准来看问题,这样也就出现了几个主要问题:中国有没有科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有没有宗教?我们如果用西方文化的标准来衡量什么叫科学,什么叫哲学,什么叫宗教,那中国确实没有完全像西方近代以来的这种分科学问所完全具体对应的固定的对象化的学问。科学最初的概念就是用来讲分科的学问,分科的学问有固定的对象。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不是分得那么详细,而是整体性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科学里面有哲学、有宗教,哲学里面有科学、有宗教,宗教里面有科学、有哲学。我们有很多人说,近代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的问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保守的、守旧的,没有创造性、没有创新性的文化,特别是没有“科学”概念,从而导致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丧失自信。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科学”这个概念,是我们近代借用过来的,科学也好,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是借用了日本对西方名词的翻译方法。我们传统文化在16世纪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可以说是一个和平交流的时期。西方16世纪有一个宗教运动,出现了一批新教信徒,传统的天主教派在欧洲地区失去了一些领地,所以一大批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同时他们也就把西方的很多学问,从宗教到科学,到哲学,带了过来,与我们进行和平交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很多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对西方的影响也很大,促进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一直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最主要的人物都非常崇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他们进行启蒙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基于这样一个背景,16世纪我们接触到了西方关于宗教、科学、哲学的文化。
西方的很多科学家、很多学者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所谓科学文化内容是非常关注的,最著名的就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他专门写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写的这本书非常重要。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现在我们都知道的“李约瑟问题”,但因为人们的理解不同,说法也就不一样。有人说,李约瑟认为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这种说法流传得比较广。其实李约瑟的问题也不完全是这个问题,他是说,既然中国古代有那么丰富的技术创造,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变革没有从中国开始,反而是在西方开始的?这是他的一个疑问。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其实李约瑟恰恰是非常推崇、非常尊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成就的。由于有中国同行的邮助,所以李约瑟就有了非常丰富的中国典籍,他很认真地进行了研究。李约瑟最钦佩的,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创造的思维。他的中国科技史是赞扬中国古代科技所体现出的创新和创造的智慧,于是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是不大容易说清楚的,它不完全是文化传统的缘故。因为中国人更强调的是,科技的应用是要造福人类的,这是最根本的;而从近代的西方科学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单纯是造福人类,更多的是竞争,去征服别人,去威慑别人,去掠夺别人。所以从根本目标来说就不一样,如果单纯从文化传统这点来回答,确实是很难说得通的。李约瑟的科技史里记载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就,从这方面来说,确实也如此,不管是在地下文物的发掘中,还是在传统的典籍中,关于人类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记载的最多、最详细的就是在中国,通过我们的文物考古,通过我们的传统经典就可以看到,其非常丰富。
我们传统对图书的分类,以《四库全书》为代表就是“经史子集”,乍一看里面似乎没有什么科学的位置。而其实,“经史子集”这四部里面,包含了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记载。就拿史来说,正史是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从传说一直到当时的现实社会,记载了很多科学家的成果和成就。而从《汉书》开始,里面有明确的《天文志》《地理志》《律历志》《食货志》等等,如果把这些梳理出来,那么正史的二十四史里面就有非常详尽、非常丰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史、数理化的发展历史,也就会明白,李约瑟为什么那么惊叹中国古人的智慧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接轨。我们不断地研究传统文化,但又不断地有所创新。中国文化是不断创新的文化,而且这些创新是有根据的创新。这完全不同于我们近百年来的理解,也就是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彻底否定了,而重新建立起一套西学的体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就很难有创新了,也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而始终也不会有主体性了。所以我们要强调文化主体意识的问题,我们也必须要有一个文化主体意识。而我们的文化主体意识里,是与现在的科学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要探索在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科学成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大特点,一个是整体观,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里面包括了万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看问题都是从整体来看的。整体包括相反。我们的阴阳观就是相反相成的观念,对立的东西是同时出现、相互依赖的,有了阴才会有阳,有了阳才会有阴,任何东西,有一面就有另一面,有前面就有后面,有上面就有下面。它一定是对立的,相反相成的。不仅如此,这个整体观里,不仅有这面还有那面,能够相互依赖、相互包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道家思想的太极图最能呈现这一点,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黑的里面有一个白点,白的里面有一个黑点,相互包含。整个圆圈相反的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而且整体里面各个部分又都是相互包含的,不光相互包含,而且再进一步会相互转化:阳会转化成阴,阴会转化成阳,黑会转化成白,白会转化成黑,这就是物极必反。这是阴阳相生的观念。阴阳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可以说道尽了整个宇宙的法则。
还有一个就是恒动性:事物都是不断地在变化,没有静止的时候,开始就是终结,终结也就是开始,一直在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动态的平衡,达到一个中和的状态。一个是整体观念,一个是动态平衡观念。这些其实都是科学。
所以,近代美国的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里就说到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的这些观念最简单、最普遍又最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总体规律。他又说到,西方科学、近代科学经过了一百年的爬山,可是爬到山顶一看,中国这些古人早就坐在山顶等他们了。其实,道家的老子早已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悟知“道”这个真理,也就是早已悟知宇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了。
例如,我们有很多人看不起自己的中医,认为中医是玄学,没有实证的证据。其实,整体性和阴阳动态平衡就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一个生命要健康成长,必须要保持它的阴阳动态平衡,必须要看到它的整体性,而不能把它分成一个一个零散的器件。西方医学把人体的各个器官都看成是独立的,把人看成就像是一部机器一样,也就是零器件的组装,但人体可不是简单的零器件组装,它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器官都是息息相关的。
最根本的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最高层次的道家思想的“道”这个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我们对传统的东西要“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我们的古圣先贤一直都在告诉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好好继承、好好传承。我们需要去吸收西方的现代文化,但是我们不能贬低和轻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有一批人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能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用整体的、动态平衡的观念,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这个真理去看待宇宙万事万物,我们也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现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