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之道
(2021-02-02 10:19:01)
标签:
《瀞园散语》 |
《庄子的养生之道》
周霄山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阐明了其养生的要则,在于只有遵循客观自然规律,才能维护健康、颐养天年。
庄子的养生理论,其实与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紧密相关的。《天道》中,庄子在阐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之运行规律时,引出如下观点:“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从而体现出庄子无论是在人生理想,还是在日常养生上,都追求一种清静无为的极致境界,从而“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生活中,为物所累者,是集中体现在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的争逐方面。如果囿于其中的话,就难免会劳心伤身,损害健康。所以,应该抛却各种欲望、名利争逐和私心杂念,像圣人一样潇洒坦然和物我两忘。
在庄子的养生理论中,“形”和“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苦心劳形,以危其身”“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养形”是肉体的保健,“养神”则是修养的提高。庄子认为,无论是“形”还是“神”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劳累。论及两者之关系,《达生》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一方面,庄子似乎更侧重于“养神”,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养形”也不容忽视。在神形保养之上,只有相辅相成、不偏不废,才能达到“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的理想之境。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人如何超越俗世的问题。庄子知道,人不可能脱离俗世而存在,身体永远无法实现自由,但我们的精神可以。因此,庄子追寻的是人的精神如何达到自由逍遥的问题。他梦想人能走出俗世的宿命,走向“齐物”而“与天地并生”,从而超越俗世生活达到无功无名无己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看透俗世,实际上非常热忱地爱着这个世界,无比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当我们无法摆脱世界的时候,我们不妨对这个世界爱得深刻一些,让自己的生命更自由更通透一些。所以庄子在寻找超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如何在乱世中保全生命。随波逐流与世沉浮,在庄子看来并非贬义,而是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种人生通达的智慧。所以,顺其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要义。庄子看到人生的悲剧性,而他又想在悲剧的人生当中活得轻松自由,这也是庄子重视养生之道的原因。
庄子认为,阻碍我们养生的主要是欲望。在儒家法家眼中最荣光的事,在庄子看来却毫无意义,因为无论是为名殉身、为利殉身,都是“心为形役”而身心俱疲,他们搞混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世俗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这是一种“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得不偿失的事情。儒法哲学强调集体,庄子注重个体;儒法提倡秩序,庄子渴望自由。庄子是第一个将个体生命价值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哲学家。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人生目的不再是征服驾驭拥有万物,也不是追求成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圣人,人生就是如何在一个杂乱的社会中保全生命,进而实现人生的逍遥和灵魂的自由,这就是庄子养生之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是庄子养生之道的中心思想。首先,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身体奉养双亲乐享天年;其次,养生之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我们不要去追求人生的虚名,那样会被累死;更不要做坏事触犯刑律,那样会被砍死。第三,养生的关键要“缘督以为经”,要让体内的丹田之气顺着脉的中虚之道自然无碍无滞地运行,这是生理层面的养生之道。
如何将“缘督以为经”上升到哲学层面呢?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能够让刀顺着牛的骨节的缝隙运行,再硬的骨头它都能“游刃有余”,从而让刀几十年如新的一样。庄子是告诉我们要像庖丁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行事,既不被外物所扰,也不勉力为之,“以无厚入有间”,消除矛盾、躲开死结,才能“游刃有余”,而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哀乐不入”的境界,而人一旦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哀乐不入”心如止水身如古潭,自然就能够健康长寿。
庄子认为,养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以敷衍。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恒久不变的毅力和信念,要长期坚持,永不懈怠。“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人生在世,如影随形的祸患总是不离左右。那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要躲避麻烦和灾祸,就要做到“削迹捐势、不为功名”“虚己游世”,也就是说要视功利权势为身外之物,为人虚心、处事低调,要含蕴内敛,而不可狂妄张扬。
庄子认为,生老病死如同昼夜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以古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生死观为训,在生之年不寻欢作乐,空耗精力,也从不因为“老之将至”而畏惧死亡。所以,庄子的养生之道。首先为少私。庄子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满腹,遇事便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思想上终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疲困不堪,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贪财之心,使精神宽慰,“可以保身,可以养身,可以尽年”。心底无私的人,才能胸怀博大浩远,不计较功名利禄,生活物质,“取之有道”才能够知足常乐,心地坦荡,必获大寿。“少私多寿”,为庄子总结的养生规律。
其次为寡欲。“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抑情欲,就不会损肾;节食欲,就不会贪吃伤身;寡权欲,奉迎伤神。“多行不义必折寿”。只有做到知其荣、守其辱、安其身、图其志、创其业、洁身自好的人,才堪称大丈夫,伟男人。“寡欲多寿”,为庄子推崇的养生要决。
再者为清静。庄子认为静默祛病。如果一个人终日躁动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会心力交瘁,百病丛生。他提倡,凡有志于养生者,都应当磨炼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善于在纷乱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放松,自我稳定,做到轻松自如。为此,他首创了以“头空、心静、身松”为要领的“静坐功”。“清静多寿”,为庄子倡导的养生法则。
还有为乐观。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庄子主张处事要乐观。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幽闲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笼中之鸟虽然饮食充足,但有翅难飞,蹦跳不能,成天低头不鸣,无精打采,因之难以全生。一个人长期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起”。“乐观多寿”,为庄子养生和处世的切身经验。
各种欲望是养生的大敌,因为有欲则不安,不安则不静,不静则害身。由此庄子提出了让人心如止水的两条方法。第一是“心斋”,要让我们的内心随外物而变化,不横不逆顺其自然,保持一种“虚壹而静”专心致志的心境。第二是“坐忘”,则是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忘记自身的存在,抛弃让人心烦意乱的算计,摒弃人类所谓的智慧,与物质保持恰当的距离,既不为物役又不执著于物,从而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如此平心静气,才能祛病强身养生延年。
总而言之,庄子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二,一是避开一切文明的物质的是非的欲望纠缠;二是忘记自我忘记他人忘记世界种种的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