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一种方式(9)

(2022-06-25 02:27:47)
标签:

美术

分类: 学习心得
    终于,在今年中考的第二天,看完了高中2019年新版本的整套高中美术教材。
    在家呆的时间很久,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慵懒了。尤其五月底六月初大概两周时间,丰台的公共交通都停了,我只能去我步行可以到达的地方;而即便是这样,当时也只能外卖不能堂食了。所以我被迫接受了除了上网课之外尽量不与人接触,一个人安排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时间长了之后我竟发现,其实这种方式还挺好,我整个人慢下来了,似乎心情都好起来了,更加与世无争了。以至于,后来我开始享受这样的生活,真的恢复交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怨恨”,哈哈。
    其实啊,这里涉及到人的异化的问题。这个时代大家都在“卷”,社会似乎也发展到了一个不容得大家懈怠的风口浪尖。但是现代人真的一定就比古代人幸福感更强烈吗?我们现在又有多大比重的劳心劳力,其实仅仅是为了基本生存呢?古人还时不时游山玩水呢,今人有几人敢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呢!以至于时间长了,我们似乎默认了这种忙碌就是常态,甚至就是正常的。突然有一天闲下来,很多人可能还不适应了。其实人活在世上,享受生活本也是一种正常的追求吧?让心静下来、恬淡下来,人的整个状态是不可能更好一些?即便我们不能永远恬然,时不时地找找这种感觉,然后尽量把它带回到忙碌的职场生活中,我想也是大有裨益的吧。
    更何况,作为小知识分子,没完没了地写教案填表格,其实这都是在为工作而工作。真正的提高,应当是有时间多读书多充实自己吧。缘木求鱼,最后能够得到什么呢?想想我们这个行业的现状,似乎讽刺至极,却又无解。

    2020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  选择性必修5  工艺》这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本“说明书”:
    第1课  工艺与文化
    第2课  陶瓷工艺
    第3课  扎染工艺
    第4课  蜡染工艺
    第5课  造纸工艺
    第6课  草编工艺
    第7课  竹编工艺
    第8课  纺织工艺
    第9课  刺绣工艺
    第10课  皮影工艺
    第11课  榫卯工艺
    第12课  木工工艺
    第13课  刻模工艺
    第14课  剪纸工艺
    第15课  花灯工艺
    第16课  风筝工艺
    第17课  折扇工艺
    第18课  装帧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录  学生学业水平综合评价表

    除了第1课和最后一课,中间16课属于平行关系(当然,似乎也可以划分为几个单元或者模块),中间这每一课基本上都是由“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工艺实践”两部分构成。对每一种工艺,实践部分还是给了比较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我觉得整本书似乎就像是一本“说明书”。有些内容在初中课本当中似乎也出现过,我就可以理解为高中课程是初中同一内容的扩展与延伸吧。另外,就像整本书后来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这是引领全书的一条线索一样,每一课当中在旁栏部分都会链接一些与该工艺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其实我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有些手工工艺相对简单易上手,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有所体验,其实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进而立志保护文化遗产。美术的门类很多,保护文化遗产可以看做是设置工艺这门课程最最重要的根据吧。我的动手能力就是我的弱项,但是欣赏欣赏教材当中的手工艺图片,也是很赏心悦目的事情呢。而且,我觉得这门课程加深了我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若干问题的理解呢啊,哈哈。

    2020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  选择性必修6  现代媒体艺术》是非常新的一门课程:
    导论
    第一单元  摄影的要素与本质
    第1课  摄影的技术要素与基本操作
    第2课  摄影中的图像修辞
    第3课  纪实摄影的方法与原则
    第4课  摄影中的叙事与情感

    第二单元  摄像的媒介与表达
    第1课  从静态影像到动态影像
    第2课  运动的景别——摄像手段
    第3课  组接与配合——影像叙事
    第4课  分工与合作——创作流程
    第5课  构思与策划——讲给未来的故事

    第三单元  数字媒体艺术的手段与方法
    第1课  复制与传播——数字绘画的创作特点
    第2课  无纸化变革——数字动画的创作方法
    第3课  天人合一——可体验的真实
    第4课  优化后的世界——图像选择的标准
  
    第四单元  现代科技语境下的交互式思维方式
    第1课  情境与需求——想象力的框架
    第2课  创新与模式——可以触摸的想法

    附录  学业水平综合评价表 

    我不能说这是全新的一门课,但是很显然2017版课标相比于04版的课标,还是对高中美术课程进行了一些调整与整合,整体呈现出的效果更合理了——至少摄影摄像与电脑美术被放在一个模块当中了。而如果说这本书的前两个半单元在04版课程当中多少还是涉及过的,那么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媒体艺术当中的应用)和交互艺术作品或产品,乃至于创客等内容,则都完全是本次新课程的全新的内容了。其实不仅这个模块,我觉得模块4《设计》当中的很多内容,都既涉及到了计算机学科的某些内容,也涉及很多广告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只不过美术课程中这些知识会为美术学科所用、它们出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服务美术知识而已。其实我喜欢这种学习,本来我们把学术分割为各个学科其实就是割裂了这个世界(当然我们不得不,也应当这样做),在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是应当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而且在学习一个科目的同时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开拓自己的眼界,这种感觉很不赖。
    在刚读这本书的绪论的时候,我曾质疑这本书会不会编写得太艰涩了。内容本身就涉及哲学思考,语言表述又不时出现那种从句套从句的大长句子,我作为一个文科生都要反复读半天,所以刚开始这本书的阅读被我搁浅了。但是一旦读进去了第一单元,我立即就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了。如果说前两个单元我更多的是觉得摄影和摄像的技术很好玩,那么后两个单元更吸引我的似乎是一些我对科技的思考。数字绘画和数字动画两节,我体会到的是有了数字媒体艺术,我们创作艺术作品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到后面虚拟现实技术那一节了,我不由得跟着教材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真实,其实到底是怎样定义的?当我们的身体的物理存在甚至都可以被抽离(或者说被忽略)的时候,那时候的真实是怎样的,我们又该怎样表达真实呢?其实那借助相对论的思想,在我们的惯常世界中我们的身体的物理存在不容忽视,我们与自然界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我们人类?我们应当怎样一直延续(或者说“保持”)人类智慧的优势?当然,这些哲学问题又都可以落实到美术学科当中,比如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怎样的作品,甚至是怎样的审美观。想想看,明明是美术学科的学习,我们却开始思考很深奥的一些哲学问题,这种感觉是不是也很奇妙?
    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些问题与美术关系不太大。我觉得,美术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那些传统的模块——比如美术鉴赏、比如绘画、书法、雕塑等——当中,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美术创作总要有一个指导思想,这个思想甚至是美术作品的灵魂般的存在。说到美术观,或者创作观这个问题,这种哲学思考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吧?经过个人的思考,我们得出的结论与教材的结论截然相反都无所谓,但是这个思考的过程必不可少。重实践创作的人,这种思考可以少一些;重文艺理论的人,这种哲学思考自然需要更多。然,或多或少,它是必不可少的。有意思的是,我们又如何进修思考,我们需要思考一些怎样的点呢?本书最后落脚点落到了用户这个问题上,它启发我们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思考。思考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呢?思维导图法、四象限法应运而生。最后的创客学习,更是让我觉得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的重要性。可能之前我也知道这样做是好的,但是现在它更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你看看,这样学习美术,我怎能不喜欢呢!
    由于我还没有读04版的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我还不好比较什么。可不嘛,这套课本是我完整读完的第一套高中美术教材呢。不管怎么说,不论是具体内容还是装帧设计,我都非常喜爱本套教材,为人教社点赞!可是我又想赶紧看完这套教参,又想赶紧把04版的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乃至于再早的大纲版教材看完,好进行对比;我似乎又蠢蠢欲动地想赶紧看完高中的历史教参。唉,想干的事情太多了,心都毛躁了啊,嘿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