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看不见”,依然要坚持——《教师最当有情怀》读后感
(2023-12-31 10:45:07)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
教育是柔软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是我看完《教师最当有情怀》这本书最大的感受。2011年一毕业,我就回到母校望小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曾感慨为什么做班主任会有那么多的事情,更令人头疼的是我遇到了可能很多老教师数十年都不曾遇到过的班级。
小豪就是这个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孩子。他总是不写作业也就算了,班级里发生的“打架”事件也几乎和他有关系,每周几乎都要处理几次他的各种事件,也好多次邀请家长到学校共同来处理,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大高个儿,看样子非常年轻,也总是满口答应回去会教育,但是却总是收效甚微。后来,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我也渐渐了解到了回去不写作业是因为一家人租住在小套间,爸爸妈妈总是会因为一些事情吵得不可开交,他总是要帮妈妈去劝阻爸爸的“发酒疯”,回家后的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去写作业,于是不写作业也便成了常态。于是,忙碌了一整天的我,常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陪他把作业写完回家作业,再把他带回他的小区,看着那个调皮、瘦小的背影,其实那一刻的我却是充满了心疼,也并不会觉得自己多做了什么。后来,学校运动会,小小的他也将自己的“运动”细胞发挥到了极致,为班级赢得了多项荣誉。再到六年级,他开始给隔壁班的女孩写“情书“,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都发生在了这个孩子身上,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影响是巨大的。今年中秋节的时候,他和另一个学生来苏州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他回忆着小时候我陪他写作业、送他回家的故事,满是感动,看着他眼里的那份真诚,其实后来想想,这本该是下班后的时间,不属于我这个班主任的管辖范畴,我也本不必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抗,但是出于本能,也许是那一份班主任的责任与关爱,也许是有着对这个孩子的怜爱,所以相处的两年多时间,我也尽可能做了自己能做的,也总算是为他的童年留下了一份独家记忆。
除了小豪,班里还有一个大豪,那是唯一一个要跟我“打架”的学生,认识他最开始是他粗壮的外表,后来才知道他是在渔村长大的孩子,父母都忙于工作,试图要跟我“打架”的日子就是他父母在闹离婚的时候,于是利用周末的早晨,我约孩子妈妈到办公室,与家长聊了很久,看着孩子妈妈红了的眼眶,那时候我也知道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于是我们班便有了“爱的抱抱”主题班会,或许这也是“我喜欢你·同学”最初的模样吧!大豪虽然还是那个粗犷的男孩子,但是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细腻与柔软,直到四年后,他处长毕业,跟很多同学一起回来看我,我发现他再也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了,我笑着说:“你变了!”孩子笑笑,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长大了!”
当我再回想起这些教育的往事,真的如吴志翔先生所说的“教育追求的是成全,或者说是一种‘看不见的成功’”,教育者自身也要有一种不惮于被无视的心境,要有一种深不见底的责任感。那种全心全意为学生负责,同时更是力求内心无一毫亏欠的责任感。其实,我们的每一份责任与付出,并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停留在面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便“看不见”,也要对自己有要求,这就是那种无底的责任感,更是无敌的责任感。
什么是情怀?吴先生说,有情怀就是识得草木本心,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深入每一个生命的腹地,聆听心灵的私语。有情怀,就是拥有一种敏锐而丰沛的审美意识,习惯用赏花的心情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有情怀,就是懂得,对个生命的成全,比普遍意义上的所谓成功,重要一万倍。所以,我想自己能够一直坚持教育最初的模样,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智慧,对于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