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
(2023-11-17 16:17:34)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
想听王崧舟老师的课很久了,这次现代与经典在无锡举办,开班第一节课便是王崧舟老师的课,于是便报名来参加了。大神,终究是大神。娓娓道来的一节大课,轻松而润物无声,一开始总觉得孩子们有一些“闷”,或许是坐在舞台上,所以多少有一些紧张,所以对于王老师的一层层深入对话,孩子们显得有些无措,我们坐在下面都开玩笑说,班主任老师肯定紧张到不行,但大神就这样一次次与孩子对话,时而严肃,时而幽默,时而有一起深情领读,总给人一种舒服,愉悦的感觉。
课堂最后,王老师引导孩子,此时此刻,在万国殡仪馆里,你就是车夫,是女佣,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充分的对话间,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结尾竟会这样的精彩,其中一个小男孩,他就是车夫,他回忆起了鲁迅先生为自己包扎的场景,往事历历在目,但先生已然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但先生伟岸的思想却终将停留在人们的心中。小男生略带哽咽的叙述,仿佛那一刻他就是车夫,那一刻所有的思绪都回到了那个令人悲伤的情景,我不禁有些肃然起敬,毫不夸张,眼角有些湿润。
我想,到底怎样的课堂是好课,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的精彩吧!但是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上,总会有一些心急,急于让孩子去表达,急于去交给孩子自己想要呈现的“答案”。这令我想起,周四的时候,我上一节古诗课,当读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时候,我问孩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只能就着书上的注释简单交流,但对于诗人诗性大发的那种畅想却未能提及,这令我非常着急,恰巧下课铃声也响了,于是我便气鼓鼓的回到了办公室,还忍不住与办公室同事吐槽孩子们的这份“木讷”,但同事的一番话却点醒了我几分:“才三年级,你也没有任何范式引导,孩子其实是听手足无措的!”我愣了一会儿,想来也是这样子,我总是会把他们看成什么都会了,但其实他们不过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其实更应该做的是启发与引导,是唤醒孩子表达的一种渴望,愿意分享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不能给予及时的肯定,那么或许到了高年级,真的会举起的手越来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