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
学生A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骄横,脾气暴躁,经常因一些小事和同学发脾气,平时行为习惯差,上课坐姿放肆,经常随便插话,欺负同桌更是家常便饭,班里的同学都不敢惹他,这更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他还扬言自己就是“吃软不吃硬”。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与了解之后,我初步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之后,开始对学生A进行转化。
学生A,博览群书,这也让他在班级里总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孤傲感。于是,上课时,我总是让他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将他爱动脑筋的优点放大,下课时总是跟他单独谈心,指出他做事勤快,有责任心的特点,我用正强化的方法给予学生A喜爱的小物品或对他的表现经常的表扬,并向他说明这样做是非常优秀的表现,我期望这样长久下来,孩子的脾气就会有所收敛,变得谦和,这一行为模式也能固定下来。刚开始,这样的正强化还能换来他一两天的安分,后来,只有一两节课,到最后,正强化完全失效,他依然我行我素,一天要被同学告好几次状。难道正强化在学生A的教育实践中行不通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我有了想放弃转化他的念头,但责任心又促使我必须坚持下去。这次正强化行动失败后,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去深入探究孩子情绪暴躁,人际交往问题背后的奥秘。
1.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脾气暴躁?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学生A的家庭比较富裕,父亲长期在外打工,脾气也比较火爆,经常喝酒、说脏话,母亲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却十分溺爱自己的儿子,凡事都对他百依百顺。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经常向家长反映A爱发脾气、常常欺负同学的坏习惯,但父母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觉得孩子还好,成长需要等待的时间的,但却忘记了教育同样需要积极正向的引导。
2.正强化为什么在他身上行不通?(1)正强化技巧不够。在对学生A的成长史没有足够的了解的前提下,我就急于用粗浅的语言激励来改变他,而没有针对A的成长环境、性格等个性化特征采取有效的转化措施。(2)师生关系的生疏。赞科夫说:“就教育的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一旦犯错误了,老师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将学生请到办公室去说教,殊不知,对犯错误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惧怕去办公室。学生带着畏惧心理与教师的谈话是不真实、不平等的,这也是负强化所带来的一段时间的坏刺激。(3)省悟点还未找到。《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中提到:“鲁迅因为一次印象深刻的迟到而在桌上刻下‘早’字,从此不再迟到;陶行知的学生因为‘四颗糖果’而心怀感激,从此痛改前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某件事的触动,或刺激或赏识而‘从此不再……’”,案例中的学生A可能就是“省悟点”还未找到。由此可见,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强化理论的作用有一个理想的结局,那些感情丰富、容易感动的学生可能会更早地迎来他的“省悟点”,而学生A可能还缺少一个关键事件的撬动。(4)家校配合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所以,要想解决问题生的问题,就一定要争取开家长的积极配合。我在转化学生A时,只是一味地强调学校教育的力量而忽视了其家庭教育的作用,其实经过后期的家访研究不难发现,学生A的很多行为习惯都复刻了其父亲的行为,而母亲一定程度的溺爱自然也会加剧小A性格的形成与加剧化,而在此学校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很可能被家庭因素抵消。
关于学生A的行为矫正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