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要“习以为常”——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2023-04-30 20:06:58)
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本月我们共读了《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共分为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书中真实、鲜活案例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秘密,给读者以思考和启示,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第一辑节“活在观念里”,其实可以说对各种教育乱象的“批评”比较到位,对教育从业者现状的理解也比较中肯。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很多的面子工程,报告文学,大多的学校文化建设都写在宣传报道中,于学生成长而言真的“毫无意义”。不过于我而言,下篇的风格可能更适合我。

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深圳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这种把消极的处境变为积极的育人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

这也令我想到了现在当下比较火热的“劳动教育”。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其实家庭劳动是缺失的,而学校劳动终于在大政策的振臂一呼中变得如火如荼,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会将“劳动”变成是一种惩戒的手段,比如某某小组,你们没有打扫干净,罚扫一周;或者某位同学因为没有遵守纪律因此获得劳动的惩戒等等,诸如此类,读了先生的文章,我在想,我们是否也可以将教育变得更美妙一些呢?再如书中提及的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往往是一面已经使用过的),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

书中提到的很多都是教育中的习以为常,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疏远和陌生,意味着丧失挖掘具体事物的教育性的能力,这也是这本书给予我最震撼、真实的阅读感受。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可以选择打不准,这“一厘米之变”就是改变的开始,积少成多,才能带来更多的改变。愿我们都是那个善解人意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