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壁画的美——读《美的历程》有感
(2022-11-29 20:56:51)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的语言理性中充溢着感性,睿智而饱满。他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在中国八千多年历史长河当中的文化瑰宝,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有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有气势宏伟的建筑佛像等等。也许我们并不清楚陶土骨器上的纹路,说不清青铜器顶上的那些符画,辩不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猜不透秦时明月汉魏风度的变幻,经不起那唐宋风云的辗转,解不了那明清世俗红尘当中烟火的朦胧,但我们却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美”。在李老的笔下,我真实的感受到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就开始发展起来了,我也似乎知道了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等等最初的样子,更好似窥探到了陶器纹饰背后的故事与神秘的图腾标志,我想这些美都是中国独特的美,是历史文化积淀之下厚重的美。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想起自己在敦煌莫高窟里看到的壁画飞天,我想那也是一种“美”。但书里却写道:“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那一刻,我好似觉得在敦煌洞窟,我只关注到了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而却把那些佛像当作了“掠影”。再回想那个洞窟里确实有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是啊,敦煌石窟里的卧佛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而壁画呢似有飞天的曼妙,又有生活的烟火气,还有菩萨衣服纹样的色彩斑斓,这些美是寄托着人们的希望、美好与理想,是一种睿智而虔诚的美。
记得曾经读过一段话:“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向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著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明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真正的美也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的。她是与自然、社会、生活血肉相连的澎湃无限的生命力的彰显。在这里我也想到了一个故事:
在每一年的闭幕式上都有一个惯例,会给下一届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留下8分钟时间,用来展现这个城市的文化,这个国家对奥运的理解。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下一届是北京奥运会。当晚北京8分钟的表演拉开序幕。不过,这8分钟,却成为了张导职业生涯中“最黑暗”的一笔。批评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表演内容老套、表演形式陈旧、生搬硬套、大杂烩、没有展现中国文化……虽然受到了国内的批评层出不穷,但很多外国人却异常激动,他们甚至专门找到张艺谋,说导演成功地勾起了他们想去中国的愿望。为什么国内与国外,对同一场演出的看法差别这么大?一是外国人看待中国文化,与国人看待中国文化的感官是不同的。我们大多数人,听京剧、穿旗袍、看中国功夫,已经习以为常,但外国人不同,京剧、旗袍、中国功夫,甚至中国的筷子,在他们的眼中,都是这个东方神秘古国的符号,让他们向往不已。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带着中国符号的美都展现着澎湃无限的生命力。
其实一场表演的好坏我们很难去定论,但真正的美需要用内心,用真情去洞见,才能在心灵中升华。而不要以“习以为常”的视角,带着“审判”的上帝视角来欣赏,那么美就在自然流露的每一个瞬间——2022年春晚上一场穿越千年、跨越山河的梦——《只此青绿》艳惊四座。这个舞蹈的改编就是来自于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你看,美可以来自过去,可以走向现在,更在奔向未来。我们一直在美的历程上行进,探寻美,认识美,品味美。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很庆幸读到这样一本关于“美”的书!